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恭喜屠嗷嗷!中共党员,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

天骄谈娱乐 2025-04-30 14:48:16

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恭喜屠嗷嗷!

中共党员,药学家,

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发现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这是国外对中医的认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与院士区别热点梳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与院士的核心区别在于评选机制、职责定位及学术地位。前者是医学科学院的内部学术称号,侧重推动医学学科发展;后者是国家层面的终身荣誉,代表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成就。以下从评选流程、职责范围、社会影响等维度具体展开。

一、评选机制与权威性差异

学部委员的评选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导,评审流程相对简化,主要考察候选人在医学领域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而院士(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需通过全国性提名、多轮学科组评审、全员投票等复杂程序,每两年增选一次,淘汰率超过90%,其评选标准涵盖科研成果、学术道德、社会贡献等全方位评估。

二、职能定位的区分

学部委员的职责集中于医学学科建设,包括制定医学研究规划、评审科研项目、培养医学人才等机构内部事务。例如参与《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编撰、医学伦理规范制定等工作。院士则需要履行跨学科、跨机构的公共职能,如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咨询(如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论证)、主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代表中国科技界发声。

三、社会地位与资源支持

院士享受国家规定的副部级待遇,包括专项科研经费(如院士科研启动资金可达千万元级)、医疗保健“绿色通道”等特殊保障。学部委员的待遇由医学科学院自主制定,通常包括学术资源优先使用权(如国家医学图书馆特藏文献)、科研项目推荐资格等,但无行政级别对应。社会认知层面,院士称号具有更高的公众知名度,常被视作学科权威性的象征。

四、历史沿革与制度演进

学部委员制度可追溯至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成立时期,当时“学部委员”实际行使院士职能。1993年国务院决定将学部委员改称院士后,部分专业机构(如医科院)保留了“学部委员”作为内部学术称号。这导致两类称号并存:国家层面的院士体系与机构内部的学部委员体系,两者在医学领域形成互补但不同层级的学术评价机制。

0 阅读:3
天骄谈娱乐

天骄谈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