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海军有潜艇部队吗(二)
范弗里特的饭量
2025-04-29 23:04:02
1937年深秋,荷兰海牙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IvS工厂的办公室正在进行一场关键谈判。中国海军代表叶肇访与德国工程师汉斯·泰克纳正在商讨潜艇的具体规格。表面上看,这是一家普通的荷兰公司,可实际上,这里是德国海军秘密设计潜艇的掩护场所。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在荷兰签约?”叶肇访向泰克纳提出疑问。泰克纳解释说,这是为了规避《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工产业的限制。德国虽然已经开始重整军备,但在对外军售方面仍需要保持低调。
这场谈判持续了整整三天。最终,双方敲定了一份详尽的技术方案:两艘490吨级的II B型潜艇,由克虏伯造船厂在基尔港秘密建造,随后运往荷兰进行总装。
这份合同的细节令人惊叹。每艘潜艇不仅配备了最先进的柴油发动机,还装备了德国最新研制的G7e型电动鱼雷。这种鱼雷不会留下气泡尾迹,能有效避免被敌方发现。
1938年初,第一艘潜艇的龙骨在基尔港船厂秘密铺设。然而,就在这时,德国海军部却突然对这笔交易产生了兴趣。他们发现这型号的潜艇完全符合德国海军的近海作战需求。
与此同时,柏林方面传来了一个不祥的消息:德国外交部开始重新评估对华军售政策。希特勒正在考虑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这让原本已经签订的合同蒙上了一层阴影。
事态的发展远比想象的要快。1938年春,德国海军部直接向克虏伯造船厂施压,要求将这两艘正在建造的潜艇编入德国海军序列。这两艘原本应该属于中国的潜艇,被重新编号为U120和U121。
叶肇访曾三次到访柏林,试图挽回这个局面。他甚至提出提高合同价格的建议,但德国方面始终没有松口。在一份解密的德国海军档案中,还记载着叶肇访最后一次离开基尔港时的场景:他站在码头上,远远望着那两艘即将涂上德国海军徽标的潜艇,久久不愿离去。
这两艘潜艇最终的命运更具戏剧性。它们后来都编入了德国海军第七潜艇舰队,在大西洋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而此时的中国海军,却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