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被韩国公司抢注,"甲骨文"被美国公司拿下,“可汗”归了土耳其,“匈奴”被蒙古国惦记,连“孙悟空”都被日本公司抢注,这一桩桩事儿,看得人火冒三丈!这哪里只是商标被抢注,分明就是文化版图的大争夺啊! 韩国公司抢注“饺子”商标,背后是泡菜、端午等文化争议的延续。早在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引发中国网友哗然。如今,韩国企业注册“饺子”商标,试图将这一源自中国的饮食符号据为己有,实则是对文化根源的模糊化操作。更荒诞的是,土耳其将“可汗”注册为啤酒商标,蒙古国甚至计划将“匈奴”申遗,全然不顾匈奴王庭遗址大多位于中国内蒙古的事实。这些操作像极了殖民时代的“跑马圈地”,只不过工具从枪炮换成了法律文书。 美国甲骨文公司(Oracle)抢注“甲骨文”商标堪称经典案例。这家科技巨头通过《马德里协定》在120个国家注册商标,将中国商朝文字变成数据库产品代号。当我们还在争论甲骨文归属时,全球企业已习惯将“Oracle”与硅谷画等号。日本更绝,任天堂早在1986年就将“孙悟空”注册为游戏角色商标,《龙珠》让全球青少年以为孙悟空是日本漫画形象。这种“文化截流”比军舰更可怕——它直接改写下一代的文化认知。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先注册先得”原则,本质是西方主导的文明游戏规则。中国“四大发明”在欧美被注册数千项专利,景德镇瓷器图案被法国奢侈品抄走申遗,云南白药配方遭日韩企业解析注册。当我们守着“自古以来”的史料时,别人早已用现代法律体系完成文化确权。更讽刺的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维权时,常因不熟悉《尼斯分类表》等专业规则而败诉,连“少林寺”在欧盟都被荷兰公司抢注成瑜伽垫商标。 而我们却找到了反向输出的破局之路。李子柒在YouTube爆红后,团队火速在104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原神》全球上线前,米哈游提前布局1800项知识产权,角色“钟离”的璃月文化元素在欧美完成版权登记。故宫博物院更狠,将“紫禁城”“千里江山图”等IP在92国注册,连午门雪景都申请了外观专利。这些案例证明,文化保卫战不能只靠情怀,得用商业思维打组合拳——既要敦煌研究院式的考古坚守,也要有资本运作的现代兵法。 从防御到进攻的战略升级。中国近年启动的“国家文化符号保护工程”已初见成效: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收录16万片甲骨拓片,用区块链技术锁定文物数字版权;《孙子兵法》在全球92国完成商标全类注册,连“三十六计”都细分成兵法手游、商业课程等子类目。更关键的是推动国际规则改革——2023年WIPO通过《文化遗产特别保护条款》,首次将“文明起源地优先权”写入国际公约,这相当于给文化安上了“防盗门”。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醒我们:文明存续不仅靠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更要靠律师函里的商标注册号。当外国人用中国文化收割全球市场时,华夏的后裔们该明白——真正的文化主权,既要握得住马鞭,也得玩得转法槌。
俄罗斯挖出一座千年古墓,里面竟埋葬着一个中国人,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任谁也没想到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