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方济各去世方济各:从阿根廷到梵蒂冈的传奇教皇
2025年4月21日,罗马教皇方济各在梵蒂冈去世,享年88岁。他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戈利奥,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一路走来,成为天主教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1936年12月17日,方济各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 ,在这样普通的中产家庭中,少年方济各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优异成绩考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化学工程系,甚至在食品实验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过,未来会走上截然不同的宗教道路。21岁时,一场严重的肺炎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生命垂危之际,手术切除部分右肺的他开始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最终在1958年,毅然放弃成为化学家的前途,加入耶稣会,开启了宗教之旅。
在耶稣会的岁月里,方济各不断学习与成长。他先后在智利完成人文课程,回到阿根廷攻读哲学与神学,凭借出色的能力和对信仰的虔诚,于1969年晋铎成为神父。这一时期,他深入贫民窟,为穷人服务,甚至为吸毒者洗脚,用实际行动践行信仰,这些经历也逐渐塑造了他日后“穷人的教皇”形象。1973年,年仅37岁的他当选耶稣会阿根廷区省会长,成为该修会最年轻的省级领导人之一,在教会内部开始崭露头角。
在阿根廷教会,方济各的影响力持续扩大。1992年,他被任命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总教区辅理主教,正式进入天主教会高级管理层。此后,凭借深厚的神学造诣、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他一路晋升。1998年,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主教;2001年,擢升为枢机主教,成为阿根廷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担任总主教期间,他始终保持简朴作风,拒绝入住奢华的主教府,选择住在普通公寓,自己做饭、乘公交出行。面对阿根廷社会的动荡与不公,他公开谴责军方的暴力行为,还通过秘密渠道救助政治犯。比如在1976年“肮脏战争”期间,他曾匿名协助42名被追捕的左翼人士逃往国外,甚至将教堂地下室改造成临时避难所 ,因此赢得“贫民窟牧者”的称号。
2013年3月13日,对于天主教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烟囱冒出白烟,76岁的贝戈利奥当选为第266任教皇,他选择“方济各”为名号,以纪念中世纪倡导清贫的圣方济各·亚西西,这一选择也预示着他将带领天主教会走向改革与开放。作为首位非欧洲、非意大利裔的教皇,方济各的当选震动了全球。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拒绝入住奢华的宗座宫,搬进普通的圣玛尔大之家公寓,甚至自己清洗咖啡杯,以实际行动展现亲民与简朴。
在教皇任期内,方济各致力于推动教会的现代化与包容性。他打破多项传统,公开表示应接纳离婚人士和同性恋者,任命女性成为主教会议成员,让更多女性在教会事务中发挥作用。他多次为神职人员对儿童的“邪恶”虐待寻求宽恕,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教会内部性侵丑闻的调查与处理,成立审裁部门调查渎职主教,推动教会透明化改革。在国际事务方面,他积极发声,呼吁减免贫困国家债务,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发布《愿祢受赞颂》环保通谕,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还成为俄乌冲突中唯一被双方接受的调停者,尽管未能直接止战,但为和平解决冲突做出努力;2018年签署《主教任命临时协议》,推动天津主教石鸿镇获双方认可,为中梵关系正常化迈出关键一步 。此外,他还积极开展跨宗教对话,成为首位访问阿拉伯半岛的教皇,促进了不同宗教间的理解与交流。
方济各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定的信念,赢得了全球数亿信徒的尊敬和爱戴。他的一生是从实验室到修道院、从贫民窟到梵蒂冈的信仰之旅,他重新定义了“教皇”角色,从高高在上的圣座,变为“与人类共同哭泣的牧羊人”。尽管他的任期内也面临诸多争议与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天主教的发展以及世界宗教、社会事务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故事将长久地被人们铭记,成为天主教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