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的字迹无人能认,请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居然用甲骨

广瓦下州 2025-01-15 23:10:46

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的字迹无人能认,请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居然用甲骨文写作,但由于内容偏题,最后只拿到了6分,原以为无学可上的他,最终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然而上大学不久后,其导师何崝称其浮夸靠不住,不愿意再教,已向学校提交辞呈。

黄蛉的童年,浸泡在留守儿童的孤独里,由于家里生计问题,爸妈得去外地工作,所以他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内向的黄蛉,不爱热闹,唯独对文字有着特殊的情感,练字,成了他排遣孤独、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偶然的机会,历史课本上的甲骨文,如同一道闪电,击中了黄蛉的心灵。

那些古老的符号在他看来,好像藏着说不完的秘密,从此,黄蛉一头扎进了古文字的世界,不可自拔,高中时期,黄蛉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一位同样热爱甲骨文的语文老师。

师生二人,因共同的爱好结缘,亦师亦友,在老师的引导下,黄蛉的古文字水平突飞猛进,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初级学者,在旁人看来,他俨然成了一个深藏不露的“学霸”,这份来自外界的认可,让黄蛉的内心第一次充满了自豪感,也更加坚定了他的“复旦梦”。

实现梦想的路上,总有些坎坷不平,2008年,黄蛉第一次高考失利,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除了古文字,他似乎一无所有,如果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黄蛉不甘心就此沉沦,他听说过一个蹬三轮的车夫,因为热爱古文字,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他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火苗,或许,他也可以复制这个“奇迹”。

黄蛉在第二次高考时,竟然想出了一个超乎寻常的点子,他打算用甲骨文来写高考作文,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自己的未来,他深知,这种做法必然会引起关注,即使作文内容平平,也能凭借形式上的“创新”博取眼球。

黄蛉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他认为,这种另类的做法,至少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效仿文言文作文的高分案例,争取作文高分,二是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甚至引发舆论关注,增加被破格录取的可能性,三是在考场上“秀”一把自己的古文字功底,展现“才华”。

黄蛉写的甲骨文作文,意料之中地引发了热议,然而,阅卷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篇作文,最终只得了6分,428分的总分,连三本线都没达到,复旦梦,碎了,黄蛉感到绝望的时候,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向他伸出了援手,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也表示愿意录取,最终,黄蛉选择了前者。

一个高考成绩如此惨淡的学生,为何会被大学破格录取,川大认为,黄蛉对古文字的热情以及他具备的相应专业知识是他们看重的,在录取之前,学校还专门组织专家对黄蛉进行了测试,这听起来挺对,但总觉得有点炒作的嫌疑。

黄蛉在锦城学院待了两年后,决定转学到四川大学本部继续深造,这无疑又是一次“逆袭”,从三本到一本,黄蛉的“鲤鱼跳龙门”之路,似乎充满了传奇色彩。

为了培养这位“古文字奇才”,四川大学特意返聘了退休的古文字专家何崝教授,对黄蛉进行一对一指导,原本是个美好的故事,结果却出人意料地结束了。

何教授的辞职,宣告了黄蛉“天才”光环的破灭,这位老教授,为何会对自己的学生如此失望,原因很简单,黄蛉的学习态度和学术水平,根本配不上“天才”的称号。

这人不仅不乐意请教别人,说话做事还特别夸张,对学术也不够尊重,在采访里,他有点儿太夸张了,说现在自己能看懂《文心雕龙》了,这番言论,彻底激怒了何教授,老教授愤然辞职,再也不愿与这位“高徒”有任何瓜葛。

导师的离去,将黄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质疑,他选择了逃避,拒绝一切采访,此后,他考研屡次失利,最终淡出公众视野,为生活奔波,黄蛉的故事,令人唏嘘。

他曾经是媒体追捧的“宠儿”,如今却泯然众人矣,这悲剧不是碰巧发生的,而是他自己一步步导致的,投机取巧,是他失败的根源,他渴望成功,却不愿意脚踏实地,他试图走捷径,最终却迷失了方向。

好高骛远,是他失败的另一原因,他追逐名校的光环,却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一心想立刻成功,可没意识到积累很重要,过度虚荣,更是将他推向了深渊。

0 阅读:146
广瓦下州

广瓦下州

一起侃侃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