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吴仁宝,单说这个名字没接触过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陌生,但是要论关联,另一

鲁肃聊历史 2024-12-13 19:13:10

  他就是吴仁宝,单说这个名字没接触过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陌生,但是要论关联,另一个名字则是如雷贯耳,那就是华西村。 可以说大名鼎鼎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就是吴仁宝一步一步缔造的。1928年出生的他,原本是给别人家放牛的长工,从小过得很苦,建国后才过上好日子,这让耿直的他坚定了信念,心中有了盼头和方向。   但是因为性子太耿直,所以在大跃进那个浮夸成风的时代,他就显得很另类。不但自己不愿弄虚作假,在其他同事瞎报数据的时候他也感觉很无奈,在上级传达一些政策不切实际的时候,他也会耿直的顶撞回去,惹得上级很不高兴。   但是吴仁宝觉得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搞浮夸风,要不然对上对下都没好处,尤其是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会损害到群众的利益。   坚决服从但是不盲从,让他逐渐成熟起来。后来他带领大家学习大寨精神,战黑天抢白天,总之就是拼命干,但是一村人拼死拼活干一年的总产值也只有区区24万。   这个时候他动起了脑筋,心想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他私下里抽调20个人,在1969年在村里办起了小五金厂,就这一个变化,三年后这个小厂的产值就已经相当于种地的收入了。   当时的思想还没有全面开放,上级一面看着吴仁宝把华西村带的不错,要树典型,另一方面又觉得他这样不务正业,是耽误农业生产。   就这样他是一面受表扬,一面受批评,但是小厂子一直没停,就这样一直顶着压力坚持着,当然了,效益一直也还不错。 根据他的经验,这样混乱的局面以后一定会迎来一个转机,于是他每天坚持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时刻了解最新的政策和经济情况,别小看这简单的几样,做到这些已经是比同时代的人显得成熟了。   后来上级推行农业承包制,但他没有着急把村里的田分了,而是外出进行考察,回来后跟大伙说道,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经过商议后,华西村不但没分田,反而又集资办起了农药喷雾器厂。   1992年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南巡讲话,吴仁宝根据多年的经验,这次敏锐的嗅出了味道,他觉得经济政策就要进行大调整了。于是在南巡讲话后,他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分析和判断当下的形势。   经过研判,他在会后决定借债贷款,囤积物资,随后转手卖出了高价,这也可以看作是华西村的早期积累,而且这种未卜先知的做法,也为吴仁宝在华西村树立了绝对的威信。   后来,华西村在他的掌舵下不断乘风破浪,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而且他不断凭借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解读着上级的政策,分析着当下的经济形式,适时的调整村办企业的买卖策略,让华西村企业又成功度过了金融危机。   但是吴仁宝始终很清醒,并没有因为现在的成就而丧失理智。他始终强调与上级保持一致,有时候村里的人因为是先富起来的一批,所以操办起家事来排场很大,这时候他也不忘劝上一句。   1994年的时候,66岁的他带这村民前往大寨考察,在这个他曾经号召学习过的地方,华西人为大寨人送去了贴心的羊毛衫。 后又与大寨铁姑娘郭凤莲会面,然后又宣布了带来了对口志愿项目,最后表示这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   后来他年纪太大退休了,退休后的吴仁宝喜欢给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华西村发展的故事,但是他始终以一个村民的身份进行宣讲,幽默生动的口语也经常逗的游客开怀大笑,但是每到最后他都会强调说,要跟着上级政策走,要始终保持一致。   直到吴仁宝去世之前,他还叮嘱要求仪式从简,因为现在上级提倡这个,因此在他的追悼会上,村里至放了一排花圈。可以说正是紧跟上级政策,才成就了他和华西的一段佳话。 参考来源 [1]郑仲.著名“农民”吴仁宝[J].农家之友,2013,(06):32-33.

0 阅读:0
鲁肃聊历史

鲁肃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