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老人在店门口摔倒,店老板没去扶,他说:除了我父亲,其他老人摔倒,我永

智慧大学堂 2024-12-09 15:06:05

11月5日,老人在店门口摔倒,店老板没去扶,他说:除了我父亲,其他老人摔倒,我永远不会扶!老人儿子向店家索要赔偿,认为是老板的不作为,导致老人情况变得严重起来,不赔也得赔!网友:没有任何接触,这都要讹人,要是扶了,他能把老人抬你店里讹你。

事发当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拄着拐杖,缓缓地在人行道上前行,她的步伐虽然蹒跚,却透着一种固执的坚持,似乎要将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突然间,老人的身形开始摇晃,也许是一阵眩晕袭来,也许是脚下不慎,她的拐杖在光滑的地面上打了滑。

路过的行人们清晰地看到老人的身体向后倾斜,拐杖脱手而出,整个人重重地摔在了店门前的地面上。   店内的老板正在整理货架,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声响,他下意识地往门外张望,透过玻璃门看到了那个倒在地上的身影。

老人正艰难地想要支撑起身体,但显然力不从心,周围已经开始聚集起看热闹的路人,有人掏出手机对着现场拍摄,有人悄声议论着要不要报警,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施以援手。   店主站在柜台后,可谓是十分纠结,作为离事发地点最近的人,他深知自己理应第一个上前帮忙。

但近年来各种“扶人被讹”的新闻案例,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让他迟迟不敢迈出那一步,最终他选择轻轻关上了店门,将这个道德困境隔绝在外。   这起看似普通的意外很快演变成一场道德拷问,第二天,老人的儿子找上门来,手里拿着从街边监控里截取的录像。

他指责店主的见死不救,声称正是因为第一目击者的不作为,才导致其他路人也不敢伸出援手,最终让老人在地上躺了太久,加重了伤情。   这种基于道德的讨伐很快演变成了赔偿要求,在老人儿子的逻辑里,店主的冷漠需要付出代价,理应转化为经济赔偿。

原本还心存愧疚的店主,此刻反而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这个充满陷阱的社会里,谨慎确实比善良更重要。

对此有网友认为:说扶起来只是皮外伤,我不相信,年纪大了骨头很脆的,而且老人不能摔,不可能只是皮外伤的,我家公上个月摔倒了,盆骨都裂了。

另一位网友说:突然想起前几天刷到那个老人在店里吃饱饭,喝了水突然去世后,老人的孩子不仅没追责,而且去店里感谢老板让老人吃饱最后一顿饭,真就是差距啊!

也有网友表示:绝不可以乱扶,老人跌倒可能有骨折,不具备救援知识的人不能乱动。

你要是扶起来,骨折处刺穿内脏造成二次伤害就麻烦了,应该打120让专业人员来救助,店铺门口装监控非常重要,赚100万很难,但它能让你轻轻松松省 100 万。

令人觉得心寒的是,现在不扶也可能惹来麻烦,一些人将救助义务无限扩大,认为只要看到了就该帮忙,否则就要承担道德和法律责任。

这种观点让很多人陷入了困境,扶也不是,不扶也不是,善良正在变成一种奢侈品,普通人不得不精打细算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其实大多数人心中依然保留着助人的本能,但现实的风险和潜在的麻烦,让这种本能不得不被理性压制。

有的人选择报警或叫救护车,有的人会在现场拍照录像以防万一,这些间接的帮助方式成了人们的无奈之选。   一些城市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人流密集处增设监控,建立救助保障基金,为好心人提供法律援助等,这些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给行善者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好在一些地方的法院已经开始对类似案件做出新的解释,明确规定单纯的不施救行为不构成侵权。

但如果救助者存在重大过失导致伤情加重,则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种区分对待的做法,为解决道德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们需要明白,重建社会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需要一个能让善意自由流动的环境,让扶起摔倒老人重新成为一个简单的善举,而不是充满风险的赌博,这需要法律的保障,需要制度的完善,更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当善良不再需要代价,当信任重新回到街头,也许“扶不扶”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良知和现实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

0 阅读:947

评论列表

血魔

血魔

8
2024-12-10 09:56

你可以不作为,但永远别去赌别人的心,那就跟太阳一样,照的你睁不开眼

一米阳光

一米阳光

3
2024-12-10 10:41

这篇小作文真丢人!

用户15xxx96 回复 12-10 12:25
看似小作文,还真他妈是真事

智慧大学堂

智慧大学堂

个性签名是自我表达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