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0岁的金岳霖已经奄奄一息,临终前他拉着梁从诫的手说:“我等了你妈一辈子,也守护了她一辈子,老了还有你在身边陪伴照顾,我这一生再无遗憾了。等我死后,就把我的骨灰随风撒了吧。”梁从诫含泪点头,但在金岳霖死后却没那样做。 1984年,90岁的金岳霖已经奄奄一息,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临终前,他拉着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的手,声音虽然微弱,但语气却无比坚定:"我等了你妈一辈子,也守护了她一辈子。现在我老了,还有你在身边陪伴照顾,这一生我再无遗憾了。等我走了,就把我的骨灰随风撒了吧。" 梁从诫听完这番话,眼眶湿润,轻轻点了点头。 他知道,金岳霖这一生最大的牵挂和眷恋,都系在了他母亲林徽因身上。 林徽因离世后,金岳霖虽然悲痛欲绝,但为了完成对林徽因的承诺,他还是选择了独自生活,守着对林徽因的思念与回忆度过余生。 金岳霖去世后,梁从诫却没有完全按照金岳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向大海。 他觉得,金岳霖和母亲林徽因之间有着太多的羁绊和眷恋,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重逢,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 于是,梁从诫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将金岳霖的骨灰埋葬在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的墓旁。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金岳霖的脑海里始终装着林徽因的身影。 尽管岁月流逝,容颜已老,但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思念之情却丝毫未减。 每年林徽因的生日,金岳霖都会精心安排,宴请许多宾客,共同怀念这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席间,金岳霖会一遍遍地吟诵林徽因的诗句,优美的词藻,像是在诉说他对林徽因永恒的爱。 金岳霖曾用"极赞欲何词"来评价林徽因,足见林徽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林徽因集才情和美貌于一身,梁思成、徐志摩都为她倾倒,但也只有金岳霖,以超越爱情的方式,默默守护了林徽因一生。 他不求回报,只愿这份炽热的爱,能够化作天边最亮的那颗星,永远照耀林徽因。 金岳霖和林徽因的故事,其实要从他们相识说起。 1920年,林徽因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女大学生。 彼时,金岳霖已在北大任教两年,是颇有声望的青年才俊。 林徽因选修了金岳霖的哲学课,课堂上对西方哲学思想的阐述和探讨,很快吸引了林徽因的注意。 课后,她常常主动与金岳霖交流讨论,金岳霖也被这个聪慧美丽的女学生所吸引。 渐渐地,师生二人从学术讨论变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金岳霖甚至成了林徽因的人生导师。 1923年,林徽因从北大毕业,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 临行前,金岳霖特意为林徽因饯行,并赠她鲁迅翻译的泰戈尔诗集,扉页上还亲笔题写了"湖海两依依,情深语亦微"的赠言。 或许从那时起,金岳霖心底埋下的林徽因情结的种子,已悄然萌发。 1928年,林徽因学成归国,与梁思成在南京完婚,金岳霖也应邀出席。 尽管新娘不是自己,但金岳霖仍为林徽因由衷祝福。 婚后,林徽因先后辗转南京、北平,但无论居于何处,金岳霖都时常往来拜访。 即便后来林徽因移居英国,两人通信不辍,金岳霖也多次欧游,与林徽因小聚。 抗战爆发后,金岳霖与林徽因都辗转至昆明。昆明岁月,是金岳霖与林徽因交往最密切的时期。 他们常在一起品茶论道,吟诗作对,谈古论今。金岳霖还时常陪同林徽因夫妇出游写生,为她题诗作跋。 那段时光,金岳霖无疑是幸福的,他身边有相知相契的林徽因,如诗如画的生活,是那个乱世中难得的温情一隅。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又从事建筑研究工作。 金岳霖则先后在北大、清华执教。1955年,林徽因病逝,噩耗传来,金岳霖悲痛不已。 临终前,林徽因曾嘱咐梁从诫,要好好孝敬金岳霖,她把金岳霖视为挚友、知己,希望儿子能替自己尽心照料。 此后,金岳霖常与梁从诫书信往来,寄托哀思。 金岳霖的爱情故事,不同于那个时代多数男子的情感表达,他的爱是无需回报、无需占有的。 他与林徽因虽未结成连理,但这份情感却如同古老诗篇中绘声绘色的情感画卷一般,流传久远。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之中,更是在行动上。 即使林徽因离世多年,金岳霖依然清晰记得林徽因生前的点滴和她所写下的诗句。 他会在林徽因的生日时宴请亲友,这种方式不仅仅是缅怀,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显示出他深沉的感情和对林徽因的怀念。 金岳霖一生对林徽因的爱,是那种纯粹至极而不掺杂任何物质欲求的感情。 在他的心中,林徽因不仅是爱慕的对象,更是精神的寄托,是他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回忆。 这种情感的力量,使得他即使到老也不曾忘记林徽因的生日,用他独有的方式来纪念和怀念,这份情感的深度和真挚,至今仍让人感动。
1984年,90岁的金岳霖已经奄奄一息,临终前他拉着梁从诫的手说:“我等了你妈一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1-25 20:24:46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