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追念代路大兄谢世 说来,也是我有眼无珠。明明自家里有报社给订的《青岛日报》,却楞是从来不看。不是没功夫看,而是甚觉无聊,不值一看。 我和代路相识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我也写过几个儿童独幕剧和历史剧,还写过电影剧本《郑板桥》(后改名《白浪余澜》)。 在当时认识剧作家当中,一是钱涂,二是黄小振,再就是代路。好像代路先生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出名的戏,但是他很沉稳,非常有底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没多久,他就因话剧《哥仨和媳妇们》一炮而红,成为名家。 我说这些,就要是想说,我与代路先生情谊至深,或由来已久。 因为“追念”一个人,往往都是有一个缘起。这个缘起,就是因为我刚刚写完了一篇悼念刘真骅阿姨的文章。却不料,有朋友告诉我,说是代路先生已于今年的7月21日驾鹤西去。哎哟,这可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哀哉,惜哉,痛哉! 还有人说,前不久,即11月12日的《青岛日报》上,还载有一篇纪念他通讯。我急忙找来一看,果然是真的! 虽说他生前留有遗愿:不搞一切纪念活动。但我出于真心难安,不得不再说几句心里话。 我与代路的密切交往,还是因为我给他写过几句剧评。有时在一起开会,我们也喜欢坐在一起闲聊,不分你我。他喜欢叫我“老弟”,我就叫他“大兄”,彼此乐也笑也讽也叹也,愉快之极! 一次,他在话剧院给我打电话,说是搞了一个“小剧场”,让我给起个名,我婉言谢绝了。我说:“大兄还是你自己命名吧,我已不是桃花源中人了,找不着归途了。” 他听后,嘿然一笑! 代路的性格,总是一片开朗的天空,有时也像大海的波涛。还有时,疾恶如仇,一针见血,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他写戏,也把自己的生活当戏,毫不放在心上。 2004年5月,我在《青岛早报》“青岛地理”专栏搞了一个纪念青岛解放55周年的大型活动——“重走解放路”。还记得,我请他也去即墨,参加当年解放军的“入城仪式”。他非常高兴,还特意提出要在红旗下照张像,以示纪念。 又后来,我请他参与中山路劈柴院的历史挖掘,他心有所感,并策划了一出方言剧《劈柴院传奇》,邀请黄港担任导演,请我做民俗顾问。为此,我还给演员们讲了一个下午的“劈柴院故事”。代路笑着对我说:“你讲得非常有用,对演员们的启发很大,他们都入戏了。” 哎呀,说到这里,代路大兄的身影似乎又在我身边活了起来。我始终感觉,他是一个有温度,很宽厚,又有激情的人。不管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一片笑声! 他曾经对我说,他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自己坐在观众席里! 是的,面对大千世界,他还真是一个孜孜不倦、勇于追求和探索的“小观众”。 大兄,匆匆命笔,我就先说这些吧! 2024.11.23补记
王铎:追念代路大兄谢世 说来,也是我有眼无珠。明明自家里有报社给订的《青岛日报》
文有王铎
2024-11-23 22:08:3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