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韩国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废除了汉字。就因为这样,发生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0-12 17:54:13

1970年,韩国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废除了汉字。就因为这样,发生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故。 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汉字废除的进程。 朴正熙为了笼络民心,强推韩文专用,将之作为提振民族自豪感的工具。 但他显然低估了汉字对朝鲜文化的深远影响,纵观朝鲜历史,由于缺乏成熟的本土文字,汉字长期作为官方用语。 早在公元2至3世纪,汉字就已经传入朝鲜,并广泛应用于教育和政务。 到了7世纪,新罗时代的《武烈王法民摄心大王立》中,有70%以上的词汇来自汉语。 然而汉字毕竟不是朝鲜的本土文字,其造字逻辑和朝鲜语差异明显。 平民百姓多识字不多,不熟汉语言文,书面语与日常口语的脱节成为了沟通的障碍。 直到15世纪,朝鲜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认识到了这一弊端。他创制了一套易学好记的字母系统,也就是后来的谚文。 但受困于当时的文化氛围,谚文难以在上层社会普及。 一些保守的贵族士大夫,认为使用谚文有悖尊崇汉文化的传统,是对宗主国明朝的不敬。 故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谚文只能在平民和妇女群体中流传。 后来,谚文得以崭露头角。19世纪末,朝鲜颁布改革法令,鼓励官员学习谚文,并将官方文件改为谚汉混用。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汉字仍然顽强地盘踞在社会各个角落。 朝鲜半岛三次废除汉字的尝试,无一例外地碰壁。 1894年,朝鲜在《勅令》中宣布以谚文为官方语言,以汉文为辅助语言。 但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语和汉字被强制推广,这一决定成为一纸空文。 解放后,亲美的李承晚政权再次提出韩文专用。 1948年,韩国制定《韩文专用法案》,但措辞模糊,执行不力,导致社会上韩汉文并用的局面并未改观。 朴正熙上台后,曾一度想在1960年代初就完全废除汉字。 但这遭到知识界的强烈反对,迫于压力,朴正熙只能暂缓行动。 但到了1970年,他为笼络选民支持,重提禁用汉字。 这一次,在独裁的高压下,反对的声音微乎其微。 于是,韩国全面禁止报刊书籍使用汉字,学校不再教授汉字。一时间,整个国家似乎陷入了文盲的汪洋大海。 据统计,将近45%的国民因无法辨认谚文词汇的意思,而成为了"半文盲"。 许多地名、人名因无法用谚文准确表述,而引发诸多尴尬。 在2009年,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故,在韩国京釜高铁的建设工地上演,而起因竟然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京釜高铁是韩国野心勃勃的建设项目,连接首尔与釜山两大城市,全长417公里。 2009年6月,铁路施工已近尾声,眼看就要通车。 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工人们却发现了300多个混凝土轨枕开裂的问题。 更令人震惊的是,经过全面检查,从大邱到庆州这一百多公里的路段中,竟有超过15万个轨枕出现裂缝! 铁路部门大为震惊,赶紧叫停施工,彻查事故原因。 原来,问题出在连接铁轨和轨枕的一个小螺丝上。 螺丝是由一家小公司提供的,而小公司却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他们误将韩语中"防水"一词看成了"放水",于是采购了吸水性材料来生产螺丝,再交付给轨枕供应商。 这样的错误本应在最初就被发现,奈何现场监理疏于检查,整个供应链又环环相扣,等到问题暴露时,已经铸成大错,酿成惨案。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追根溯源,这一看似荒唐的错误,居然与韩国废除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来,韩语属于表意文字,许多词汇读音相同而意思不同。 比如"실"一词,就可以表示"室""线""失""实"等多重含义。 如果不借助汉字,单看读音很容易产生歧义。 当初废除汉字时,虽然提高了识字率,但也埋下了文化断层的隐患。 而今,这颗随意播撒的种子,终于在京釜高铁上结出了恶果。 这起事故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15万多个问题轨枕,全部报废更换,工期一再延宕,通车无期。 对于蓬勃发展的韩国经济而言,代价实在太过惨重。 2005年,韩国最终废除了《韩文专用法案》,承认汉字的存在价值。 近年来,随着韩流热潮的兴起,许多韩国年轻人反而对汉字产生了兴趣。 这也许正是历史的警示:任何文明,都不应当抛弃他者,而应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唯有在继承传统与革故鼎新之间寻得平衡,才能基业长青。

0 阅读:264

评论列表

CONAN李泽

CONAN李泽

5
2024-10-13 09:04

朝鲜呢

马丁

马丁

4
2024-10-18 06:05

棒子现在自信是自信了,人也是疯了[哭笑不得]

多情的野花

多情的野花

3
2024-10-18 05:32

那个哪里是文字,是京剧服装上的花纹。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