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原空军政委回乡探亲,请当地政府寻找失散多年的亲妹妹。妹妹被找到后,跟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9-26 17:19:33

1958年,原空军政委回乡探亲,请当地政府寻找失散多年的亲妹妹。妹妹被找到后,跟随当地干部来到招待所,见到了几十年未见的哥哥。兄妹两人相拥而泣,政委讲:“妈妈是没有办法,才将你送人的。” 1958年的一个春日,暖风拂面,生机盎然。 萧华专程从北京回到故乡江西兴国,一颗悬念多年的心总算可以略微放下了。 下榻在县城的招待所后,萧华立即约见了县长李贻树,诉说了自己多年来寻找失散亲人的心愿。 听闻此事,李县长连连点头,表示一定竭尽全力,帮助这位久经沙场的革命前辈寻亲。 萧华寻亲心切,源于他特殊而坎坷的家庭遭遇。 萧家三代都是普通的泥水匠出身,但在革命的洪流中,他们毅然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斗争中去。 萧华的父亲和两个叔叔先后牺牲,母亲严招胜也在兴国担任妇女主任,领导当地的革命活动。 严招胜经常接待来往的地下党员,萧家的房子俨然成了一个秘密联络点。 正是在这样一个革命的熔炉中,幼年的萧华耳濡目染,锻造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 然而,命运无常,在萧华投身革命的同时,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却支离破碎。 1934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踏上千里长征。 为了革命事业,萧母只身跟随部队,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年仅12岁的小儿子萧以傅留在老家自生自灭,把4岁的小女儿萧金洪过继给他人抚养。 这一别,便是阴阳两隔,生死永诀。 萧华成为红军高级将领后,忙于四处征战,对家中变故一概不知。 直到建国后,他才从老乡口中得知,母亲和弟弟已双双牺牲,而妹妹萧金洪的下落则无从得知。 历经几十年的革命沉浮,万千思绪涌上萧华心头,对骨肉的牵挂更甚往昔。抛下公务回乡寻亲,成了这位铁汉柔肠的将军魂牵梦绕的夙愿。 四位亲人,三位为革命捐躯,其苦其难,唯有萧华自己最清楚。唯一让他稍感安慰的,是妹妹萧金洪当年被过继他人,可能还健在人世。 如果有机会与这位血浓于水的手足重逢,哪怕是穷尽一生,萧华也在所不辞。 李县长听完萧华的诉求后,深为这位革命前辈的遭遇所动容。作为一方父母官,他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骨肉分离之苦。 李县长向萧华保证,一定会竭尽全力,发动各方力量,帮助他找到失散多年的亲妹妹。在李县长的督促下,县里从上到下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寻人行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县长和当地干部们废寝忘食地寻访,终于在几天后传来了好消息:萧金洪找到了!原来,她被过继到了一户当地农民家中,辗转多年,已经长成了一个健康善良的农家女。 当年,萧金洪被送养时年仅4岁,对父母的记忆早已模糊。在养父母的悉心照料下,她虽然没有亲生父母的疼爱,但也算是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今,当她得知还有一位亲生哥哥在苦苦寻找自己时,内心激动万分。 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萧金洪来到了县城的招待所。一路上,她的心情忐忑又欣喜。推开会议室的大门,萧金洪急切地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一位身着军装的男子身上。 那人身材高大,目光深邃,与自己有几分相像。萧金洪心中一凛,泪水模糊了双眼。来人正是她朝思暮想的亲哥哥萧华。 萧华见到时隔多年的妹妹,百感交集。 他上前两步,颤声说道:"妹妹,我们兄妹俩长得很像啊,都挺像妈妈的。" 一席话,道出了血脉相连的亲情。萧金洪点头称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扑进哥哥怀里放声大哭。兄妹俩紧紧相拥,泪水交融,诉说着多年的离愁别绪。 萧金洪告诉萧华,她从小就隐约知道自己是过继来的,但从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更不敢奢望还有个亲哥哥在世。 萧华则向妹妹讲述了父母和弟弟的不幸遭遇,字里行间满是追思和惋惜。萧金洪这才明白,原来骨肉分离,竟是源于时代的动荡不安。而自己能够幸存,全凭着母亲当年的惨痛决定。 谈到母亲,萧华神情黯然,只说了一句:"妈妈是没有办法了,才把你送人的。" 短短几个字,承载了母亲当年的万般无奈,和骨肉分离的刻骨铭心。萧金洪听罢,心如刀绞,抱着哥哥失声痛哭。 为了纪念这次特殊的重逢,哥俩各自拿出了一件珍藏的信物,互相赠予。萧华将自己多年佩戴的纪念章摘下,亲手别在妹妹胸前。萧金洪则把一块母亲留下的手帕递给哥哥,这是她与生母仅存的一点物质联系。兄妹俩视若珍宝,各自收好,以慰相思之苦。 临别之际,萧华邀请妹妹离开农村,去城里工作读书,好好生活。但萧金洪婉言谢绝,她离不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还是更愿意以务农为业。萧华尊重妹妹的选择,嘱咐她以后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写信告知自己,他永远是妹妹最坚强的后盾。 从此,尽管兄妹天各一方,但心意相通。萧华每年都把节省下来的粮票,连同买来的药品,悉数寄到妹妹家中。然而,多年的农村生活,养成了萧金洪不轻易求助的个性。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她也从不张口向哥哥开口。 在萧华1985年因病去世后,萧金洪才得知噩耗。她仰天长啸,哭天抢地。"哥,你不是说好要来喝我酿的米酒吗?怎么就这么走了呢……" 死别永隔,兄妹俩再也没能重逢。但他们短暂的相聚,已在彼此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0 阅读:69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