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可以,同房不行。”1925年,苏雪林被迫嫁人,任凭丈夫百般宠爱,她也不过夫妻生活,可102岁时却后悔莫及。 民国时期是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冲击着传统思想的堤坝。 新旧思潮交锋,碰撞出璀璨的火花,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彼时,无数仁人志士在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大师和才女。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苏雪林开启了她传奇而又坎坷的人生。 苏雪林出身名门望族,祖父苏运卿曾担任县令,在当地是颇有威望的人物。 然而,这个家族思想保守,从祖母到父母,都笃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 在他们眼中,女孩是不需要读书的,更不要说接受新式教育了。 即便如此,年幼的苏雪林还是向往着知识的殿堂。 她常常缠着祖母,要求到私塾念书,可每次都被拒绝,只能在家中偷偷自学。 直到一次,在外当官的祖父回到家,无意间撞见孙女伤心啜泣,询问原由后,决定送她去私塾读书。 就这样,在祖父的支持下,苏雪林如愿以偿地踏入了求学的门槛。 苏雪林聪慧过人,在私塾的学习成绩非常出色,远超同龄的孩子们。 然而好景不长,因家中上学的子弟众多,她不得不中断学业,留在家中帮忙操持家务。 但求知的欲望怎会轻易泯灭?苏雪林开始向亲友借书自学,汲取知识的养分。这一切恰好被来做客的叔叔看在眼里。 在叔叔的资助下,苏雪林得以重返校园,后来更是考入了女子师范学院深造。 苏雪林在女子师范学院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毕业时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异国他乡,她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贪婪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 学成归来后,她立志要用自己的知识启迪民智,担任起教师的职责,努力改变国人的愚昧落后。 然而,儒家"女主内"的旧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像苏雪林这样的新女性,注定要面对重重阻碍。 这便是民国名媛苏雪林的早年经历。在旧思想的桎梏下,她顽强地追求独立和解放,终于在学术的殿堂里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在追寻自由的道路上,婚姻却成了她无法逾越的藩篱。 1925年,28岁的苏雪林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婚礼,然而这场婚姻并非出于她的本意,而是在家人和社会的压力下被迫接受的。 新郎张宝龄是父母指定的对象,两人在婚前仅有一面之缘。婚礼当天,新人双方都显得十分沉默寡言,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草草了事。 尽管身处封建社会,但苏雪林和丈夫张宝龄都有着先进的思想。 他们都对这桩包办婚姻感到无奈和反感。婚后,夫妻俩形同陌路,36年无性生活,没有子嗣。 张宝龄是个不解风情的"理工男",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常常废寝忘食地工作。 有一次,他的大嫂生活陷入困境,急需用钱,张宝龄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工资分了一部分给嫂子,却没有事先知会妻子苏雪林,这件事情引起了苏雪林的强烈不满。 在她看来,夫妻之间本应坦诚相待,重大的经济决定需要共同商议,而张宝龄的做法无疑是对婚姻的不尊重。自此,两人的关系更加疏远了。 婚姻的不幸并没有击垮苏雪林,她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文学创作上。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女性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谈何容易。但苏雪林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努力,终于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她的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以细腻独到的笔触和富有哲理的内涵,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 连著名女作家冰心也对她青睐有加,两人斗室论文,惺惺相惜。 苏雪林与冰心、石评梅等并称民国"五大才女",她们不仅是文学界的领军人物,更是新时代妇女的杰出代表,为争取女性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苏雪林的丈夫张宝龄,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虽然夫妻感情淡漠,但在事业上却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种幸运,一个"门当户对"的结合。 但只有苏雪林自己明白,这32年的婚姻生活,究竟给她带来了多少创伤。 晚年的苏雪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当初为何不选择离婚时,她淡然一笑:"有文学学术,何必婚姻?" 这句话道出了她的人生态度,在她心中,文学才是毕生的追求,婚姻只是人生的一个过场。 但想到丈夫张宝龄因这段婚姻没能获得应有的幸福,她又难掩内心的愧疚。 这或许就是旧时代知识女性的悲哀: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追求自我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 这便是苏雪林的婚姻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她这样不愿随波逐流的新女性,注定要经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困境。 她以惊人的毅力书写出一段传奇,成为女性自强不息的楷模。但在成就事业的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遗憾也随之而来,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创痛。 参考资料: 《关于苏雪林的三个笔名》来源:光明数字报
“结婚可以,同房不行。”1925年,苏雪林被迫嫁人,任凭丈夫百般宠爱,她也不过夫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9-12 18:17:45
0
阅读: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