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时,教师范美忠丢下全班学生,自己跑了出去,事后,他说了这样一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8-30 17:24:04

2008年,汶川地震时,教师范美忠丢下全班学生,自己跑了出去,事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就算是我母亲,我也不会救……”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04秒,一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突然袭击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大地剧烈摇晃,山河移位,房屋坍塌,一瞬间天崩地裂。 这场灾难性的地震夺去了近7万人的生命,伤残了37万多人,还有近1.8万人失踪。 无数家庭就此破碎,众多城镇村寨化为废墟。 都江堰市光亚学校坐落于漂亮的青城山下。5月12日地震发生时,该校教师范美忠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 当第一缕震感传来,范美忠并未在意,只当是寻常的小震,继续讲课。 然而预料之外的剧烈晃动很快袭来,教学楼开始摇晃,墙体出现裂缝。范美忠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好,地震来了! 见状,范美忠立即冲出教室,把受惊的学生们抛在了身后。 他成了全校第一个逃命的老师,其他老师则与范美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冒着危险组织学生撤离,安抚学生情绪,和学生们一起躲到操场上最安全的地方。 等到范美忠逃到操场,学生们才陆陆续续跑了出来。 虽然范老师在那里等候学生,但他见死不救、只顾自己逃命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学生和其他老师的不满和质疑。 一时间,对范美忠的口诛笔伐甚嚣尘上。 地震发生几天后的5月22日,范美忠在网上发帖,试图分析自己在地震时刻的行为。 他写道:"只有我的女儿才值得我去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番言论无疑在悲痛弥漫的人们心中投下了一枚炸弹,将他们的伤口撕裂得更加鲜血淋漓。 作为北大毕业的高材生,范美忠的教学能力和学识都得到广泛认可。 然而,他在地震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却让学校方面和社会大众难以接受。 一个连学生性命都可以视若草芥、见死不救的人,还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吗? 学校经过慎重考虑,最终还是决定解聘范美忠。尽管他曾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但在道德品质面前,再优秀的教学能力也不能成为他留任的资本。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周孝正,对于“范跑跑”现象表达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确实拥有选择是否救助他人的自由,但将个人的逃避行为公然宣扬,并标榜为“真实”的行为,是对社会道德的一种挑战。 周教授强调,虽然坦诚自己的行为比伪装更为诚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真小人”的行为就应被视为正确。 他提出,社会不应仅仅满足于个体的“真实”表达,而是应当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责任感。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卢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范美忠的行为进行了解析。 卢悦指出,范美忠作为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其在地震发生后通过网络发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救赎行为。 这种在灾难后的心理表现,常常包含着内疚与自责的成分。在震后10天通过网络发帖,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范美忠对自己逃生行为的复杂情感。 失去工作后,范美忠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 他曾先后到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谋职,但"地震跑老师"的污点已然成为他的原罪,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被完全接纳。 每当人们得知他的身份,便会用怀疑和鄙夷的目光将他审视。 求职屡屡碰壁,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2015年,失意的范美忠重返故地,回到了他曾经执教多年的光亚学校。 他试图重新开始,找回昔日的尊严。可是,噩梦般的过去始终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不久,范美忠再次选择了逃避,他辞去教师工作,从此隐姓埋名。 离开都江堰后,范美忠选择在成都定居。对他而言,成都既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有着一定的文化边缘性,这样的环境使他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尊重。 在成都,范美忠可以远离之前的舆论压力,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和身份。 无论如何,这一次,范美忠主动放弃,选择了退出。 参考资料: 《“范跑跑”首次公开亮相道歉 仍坚持原观点》来源:北方网

0 阅读:64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