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饱学老夫子给毛主席出题:“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主席如何应对? 1917年的春天,正值毛主席青年时代求学生涯的重要阶段。 彼时的他已经在漫长的求知之路上披荆斩棘了十数载,历经湖南第一师范学堂、湖南高等学堂的学习洗礼,思想渐趋成熟,学识方面亦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主席常常流连于省立图书馆,博览群书,熟读中外名著,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等各类书籍,从而打下了扎实深厚的知识基础。 他还与蔡和森、萧子升等革命青年交游甚密,常在一起讨论报刊杂志,分析时局,畅谈理想抱负。 正是在那个时期,毛主席逐渐形成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远大志向。 1917年夏,毛主席从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岗位辞职南下,回到湖南长沙。 彼时他已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呼吁变革的文章,引起一定反响。 毛主席希望能在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唤起青年学生的觉悟。于是,他决定前往湖南西部的安化县,拜访当地著名学者夏默安,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支持。 然而,让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前两次登门,均遭到夏默安的冷遇和拒绝。 夏氏是当地颇有声望的饱学之士,平素对访客颇为挑剔。 他对这个初来乍到、不知底细的青年并不买账。 但毛主席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第三次前去拜访,这一次,他终于见到了夏默安。 站在宽敞的书房里,毛主席神情略显拘谨,但仍然谦逊有礼地向夏默安问好,表明来意。 夏默安盯着这个青年打量了半晌,虽看出他气宇轩昂,但仍不动声色。 他略一沉吟,便抛出一句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夏默安原以为这对青年来说定是个难题,岂料毛主席略一思忖,脱口而出:"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这下联不仅工整对仗,而且寓意深刻,直揭人生哲理,显然出自大家之手。 夏默安不禁为之动容,连连点头称好。 他这才正眼瞧着毛主席,客气地请他入座,两人遂开始畅谈诗文哲理,很快就相谈甚欢、如忘旧交了。 在湘西山区求学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却是毛主席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站。 在与夏默安的唱和对答中,他不仅展现了过人的诗文才华,更彰显出他特立独行、百折不挠的性格特质。正是凭借着这股子劲头,毛主席日后成为了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人物。 此番安化之行,让青年毛主席的革命意识进一步增强。返回长沙途中,他常常驻足橘子洲头,凭栏远眺,任思绪飞扬。 他在心中暗暗立下宏愿,总有一天,要带领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让四万万同胞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一家满门英烈》来源:人民网
1917年饱学老夫子给毛主席出题:“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主席如何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8-27 22:22:41
1
阅读: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