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林则徐路过长沙,文武百官在码头迎接,左宗棠挤到跳板前,站在身后的一位

聊聊环宇事 2024-08-09 16:39:32

1845年,林则徐路过长沙,文武百官在码头迎接,左宗棠挤到跳板前,站在身后的一位官员扯住他的衣袖道:“你一个举人还想见林大人。”左宗棠对居高临下官员说:“今天林大人见谁不见谁却很难说。” 【来源:湖南日报  ;为什么说青年左宗棠和林则徐的湘江夜话,改写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历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慷慨激昂的诗句,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也预示着一位晚清重臣即将踏上收复山河的漫漫征途。 1839年,虎门硝烟,林则徐以雷霆手段销毁鸦片,维护了国家尊严。 然而,清廷的腐朽与软弱,最终葬送了这场胜利。 战败的阴影笼罩着中华大地,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而沙俄,正虎视眈眈地将魔爪伸向新疆。 1845年,辞官回乡的林则徐,毅然决定绕道湖南长沙,只为与一位“奇人”相见——左宗棠。 彼时的左宗棠,不过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落魄举人。 面对众人“就凭你也想见林大人”的质疑,他淡然回应:“今天林大人见谁不见谁却很难说”。 这份自信,源于他胸中经世济民的抱负,更源于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湘江之上,一叶扁舟,两位心怀天下的志士相遇了。 林则徐不顾舟车劳顿,与左宗棠彻夜长谈,从家事到国事,从军事到民生,无话不谈。左宗棠对新疆问题的独到见解,令林则徐眼前一亮。 他敏锐地意识到,沙俄的野心绝非一朝一夕,新疆的未来岌岌可危。 林则徐深知,要扭转乾坤,唯有依靠像左宗棠这样有胆识、有谋略的人才。 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多年积累的地理、边防、舆图以及沙俄动态等资料,全部交给了左宗棠。 他鼓励左宗棠:“西定新疆,舍君莫属”。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团火焰,点燃了左宗棠心中的雄心壮志。 他暗下决心,定要继承林公遗志,为国家收复失地,保家卫国。 林则徐去世后,左宗棠谨记教诲,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才能。 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给了左宗棠施展抱负的机会。 他投身平叛战争,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并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 咸丰皇帝得知左宗棠的才能后,特意询问杜受田:“师傅是否了解湘阴举人左宗棠?” 杜受田回忆起林则徐临终前的推荐:“文可安邦定国,武可治军靖乱,才具盖世无双。国家有难,朝廷亟需用人之际,切勿忘此干练之才。” 这番话为左宗棠日后得到重用埋下了伏笔。 新疆危机爆发,朝廷内部却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放弃新疆,有人主张谈判解决。 面对质疑和反对,左宗棠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 他深知,新疆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寸土都不能让!他立下“抬棺出征”的誓言,以必死的决心,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 年近七旬的左宗棠,拖着病体,率领军队踏上了西征之路。 他运筹帷幄,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收复了新疆。 这一战,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也实现了林则徐的遗愿。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林则徐遗志的实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 两位伟人,一个垂暮之年,心系国家安危,将收复失地的希望寄托于后辈;一个临危受命,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前辈的遗愿。 他们的故事,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赞歌,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学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赋予了当代青年新的使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爱国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 阅读:9
聊聊环宇事

聊聊环宇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