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周总理前往苏联参加斯大林的葬礼时,为什么提出要将一位苏联的空军战士带回中国?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的噩耗传遍全球。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他的去世令无数人悲恸。中国作为苏联的重要盟友,派出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追悼会并吊唁。在为期数日的访问中,周总理会见了苏联领导人,就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进行了深入交流。 就在此时,周总理向苏方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他希望能将一位名叫唐铎的苏联空军战士接回中国。苏联领导人对此感到颇为意外,因为唐铎是苏军的英雄,曾在卫国战争中屡立战功。更重要的是,中苏关系虽然友好,但苏联从未向其他国家提供过现役军官。周总理的请求无疑是破天荒的。 原来,早在1937年,周恩来曾作为中共代表访问苏联。那时的周恩来还是一位青年革命家,正奔走于国际舞台,为中国革命寻求支持。在莫斯科,他结识了正在苏联空军服役的唐铎。这位湖南益阳人与周总理一见如故,两人畅谈了革命理想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周总理得知唐铎已在苏联入党,更是倍感亲切。短暂的相聚,却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授衔仪式,在全国轰动一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出席,数百位将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授衔。其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空军少将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时年51岁的唐铎。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共产党员,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授衔的。 消息一经公布,舆论哗然。人们不解,唐铎虽是党员,却从未在国内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也未直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为何能获此殊荣?种种疑问萦绕在公众心头。 原来这一切,都要从周总理在苏联吊唁斯大林说起。得益于苏联领导人的慨然允诺,唐铎终于在1953年4月踏上祖国的土地。而他获得的少将军衔,不仅是对其在苏军的贡献的认可,更是出于周总理对老战友的情谊和重托。 唐铎,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中国航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人生轨迹,堪称传奇。1904年,唐铎出生于湖南益阳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代的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中学毕业后,唐铎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准备将来到法国深造。 1921年,唐铎如愿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在这里,他广交朋友,结识了后来成为革命先烈的向警予、蔡和森、蔡畅等人。然而,天妒英才,因参与新民学会的爱国活动,唐铎被法国当局无理驱逐出境。回到祖国后,他毅然加入了革命的洪流,考入了工商学校。 1923年。19岁的唐铎来到广州,在朋友的介绍下到了市立飞机制造厂工作。一年后,他被保送到国民党飞行学校学习。从此,唐铎与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辗转来到莫斯科,成为中国学生中的佼佼者。1927年,在刘云的引导下,唐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得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断然拒绝了回国参战的命令,毅然选择了留在苏联。 留学苏联的岁月,成就了唐铎非凡的人生。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苏联空军学校毕业,被授予少校军衔,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唐铎毅然投身到了抗击法西斯的战斗中。他出色的表现,为他赢得了一枚枚闪光的勋章,其中就有象征着至高无上荣誉的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战后,他被任命为空军学校的教官,但内心深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远在异国他乡的唐铎,通过秘密渠道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他对党表示,自己随时准备回国,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党组织的指示是,要他暂时继续留在苏联,等待时机成熟。唐铎虽然对祖国和家乡万分思念,但他深知党的决定必有深意。于是,他怀着必胜的信念,忍耐着内心的煎熬,继续刻苦钻研飞行技术和教学方法,一心等待着党召唤的那一刻。 终于,在1953年,盼望已久的机会来临了。斯大林逝世,周恩来总理亲自率团前往莫斯科吊唁。在会见苏联领导人时,周总理亲自向苏方提出,接唐铎回国的请求。苏联方面十分重视唐铎,但考虑到中苏关系和唐铎本人的意愿,他们还是慨然应允了。4月,阔别家乡28年的唐铎,带着妻儿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九天后,他终于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回国后,唐铎的才干终于得到了施展。根据陈赓将军的建议,他被安排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此后十余年间,唐铎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航空人才。在他的主持下,哈军工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成立了飞机设计、航空机械等多个专业,还建立了全国一流的飞机强度实验室。晚年的唐铎虽然退休,但他对党的事业仍然十分关心,对教育下一代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1955年的授衔,就是党和国家对唐铎贡献的高度肯定。从此,他以"少将"的身份,继续为祖国的航空事业鞠躬尽瘁。
1953年,周总理前往苏联参加斯大林的葬礼时,为什么提出要将一位苏联的空军战士带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23 15:17:57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