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最大的一场败仗能有多惨烈?寻淮洲牺牲,方志敏被捕,粟裕带着800人死里逃生,艰难突围!1934年的中国战场,是一幅充满烽火与硝烟的壮观图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这场众多历史事件中,粟裕所带领的红十军团的悲壮故事,无疑是其中最为感人的一页。这一年,粟裕和他的800余名战士,经历了一场几乎注定的灾难,这场战斗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人性和勇气的极致考验。 红军的大撤退是在绝望中孕育的决策。1934年7月,由于屡次反围剿的失败,军委决定组建红七军团,由寻淮洲和粟裕共同率领。他们的任务是为大部队的撤退争取时间,但这个军团在战略上几乎处于自由落体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能在敌人密集的火网中穿梭,寻找生存的空间。 三个月后,经过千里迂回,红七军团转变为红十军团,与方志敏的游击队会合。粟裕被任命为军团参谋长,而方志敏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十军团重新整编后,分为三个师,寻淮洲的19师是其中的主力。 国民党的围剿策略愈发精准狠厉。1943年10月,国民党指挥官俞济时调集十余万大军,目标直指方志敏。国民党内的补充第一旅,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是蒋介石的亲信部队,装备精良,由王耀武率领。王耀武是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深得蒋介石的信任,他誓要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面对国军的紧逼,方志敏和粟裕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9师作为主力,实施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但刘畴西与粟裕之间在战术部署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刘畴西坚持使用20师和21师作为主攻部队,而粟裕则认为19师的野战经验更加丰富,更适合担纲主攻。 12月14日,王耀武的部队如期抵达伏击区域,但由于红21师的过早开火,伏击计划泄露。王耀武立即调整战术,迂回到20和21师的侧后,形成了对红军的反包围。这一变化使得原本近乎完美的伏击战转变为苦战。红20师在激战中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 此时,刘畴西下令19师回援,但寻淮洲坚持自己的战术想法,试图从外围迂回包抄王耀武,企图内外夹击。然而,王耀武的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寻淮洲的计划未能成功,且在迂回过程中被敌方火力所阻。在一次冲锋中,寻淮洲身负重伤,最终因失血过多牺牲。 粟裕在接到情报后,立即接管指挥权,但此时他也被告知20和21师已经溃不成军。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粟裕带领剩余的部队进行撤退。撤退过程中,他本人也受伤,但仍坚持指挥。 在1934年冬季的严寒之中,红十军团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撤退途中,政委乐少华不幸失踪,使得军团的指挥结构面临进一步的瓦解。粟裕,尽管右臂受伤严重,但在接到乐少华失踪的消息后,他毅然决定带领一支由侦察连组成的小队,冒着极大的危险返回战场进行搜索。这一行动虽然极具风险,但也显示了他作为领导者对同志的忠诚和责任感。 夜幕的掩护为他们的搜寻提供了必要的隐蔽性。经过数小时紧张而艰苦的搜索,在一个被弃用的农舍中,他们找到了受伤的乐少华。乐少华的情况危急,失血严重,需要立即撤离。粟裕命令侦察连的士兵轮流背负乐少华撤离,自己则带领其他人断后。 撤退的过程充满了变数。国民党的追兵似乎已经接近,子弹不时从他们头顶呼啸而过。粟裕和他的部队利用地形和夜色,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多次包围,展现出他们非凡的战术智慧和坚忍不拔的决心。最终,他们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抵达相对安全的地区。 尽管粟裕和部分战士成功突围,红十军团的整体损失却是巨大的。团体中许多战士在战斗中牺牲或被俘,包括多名高级指挥官。军团的战斗力和士气受到了严重打击,这对于正在进行的长征和整个红军的未来运动构成了重大挑战。 1945年1月,红十军团的残部在浙西遂安召开会议,讨论未来的战略。会议上,粟裕提出采用分散兵力,进行游击战术的提议。这种战术旨在减小目标,保持部队的灵活性,并尽可能地保存实力。经过激烈的讨论,该提议最终被接受。这标志着红十军团将放弃大兵团作战的传统方式,转而利用地形和地方民众的支持,进行灵活机动的抗战。 这一决策在随后的月份中逐渐显现出其效果。红十军团虽然人数锐减,但通过散兵游勇的战术,成功地避开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保存了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战斗力。这种战术的转变,为红军在之后的战斗中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也为他们在长征路上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粟裕最大的一场败仗能有多惨烈?寻淮洲牺牲,方志敏被捕,粟裕带着800人死里逃生,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6-15 08:33: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