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总结:聪明地实施愚笨地抄写法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最笨的语文教学法抄写法》,文章重点介绍了抄写任务和抄写内容,今天我要谈谈抄写的方法。抄写方法很笨,但我们要学会聪明地抄写,要分类抄写,按专题抄写,带着问题抄写,这样才能使抄写达到新的境界。 1、以前我让学生抄古诗词,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抄整篇文章,这样的抄写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谋篇布局。但这样的抄写是不动脑子的抄写,没有目的的抄写,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打开书就会抄写。我在学生抄写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样按部就班的抄写,对于掌握语文知识没有多大作用,从此以后,我要求学生要带着问题去抄写课文。 2、抄写课本所有单元提示要点,能明确各个单元的文体类型,看这个单元的语言风格、学习本单元要让你想象、感受、领略、品味什么,是理解亲情,还是理解友情,丰富自己哪一方面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是要重视朗读还是重视默读,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那种方式表达,还要明白本单元重点是写哪一方面生活的,从作者描写的生活我们应该感受什么。抄写单元提示,能让学生明白本学期学什么。 3、抄写课文的修辞句,我让学生按修辞句的专题,专门找课文中的修辞句,包括古文中的修辞句抄写。让学生把课文中的所有修辞句抄在一起,能让学生了解修辞句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能了解不同修辞句的特点,从而慢慢地学会仿写修辞句,创造出新颖的修辞句。抄写修辞句时,可让学生分类抄写,先抄完比喻句,然后再抄设问句、拟人句等。 4、抄写课文的注解1、每篇课文中的注解1;一般都是课文的出处,抄写注解1、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回答考试中文学常识题。把这些注解1抄写归纳在一起,有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先后次序,避免学生犯张冠李戴的错误。把注解1放在一起做纵向对比,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文学常识网格,把学生学到的文学常识系统化。 5、抄写课文注释中注音的字词,注释中能注音的字一般都是生僻字、多音字,学生容易搞错。让学生把注释中注音的字汇集在一起,就相当让学生编写了本书的生字表。把这些生字表粘贴在课本的空白处或者作业本的空白处,让学生对比识记,反复抄写,能尽大可能的消灭学生的错别字,减少学生的字词错误,起码能让学生在做考试字词题时减少失分。 6、抄写课文中所有的成语,我让学生把课文中所有的成语汇集在一起,形成一张成语表,这样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成语题时起码会填写。如果要进一步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成语的解释抄写在一起。这样在考试中遇到成语题,不至于茫然无知。把成语解释抄在一起,还有利于学生懂得解释成语的规律,逐步学会解释成语。 7、把文言文注释中的所有地名解释汇集在一起,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今地名的历史变迁,增长学生的地名知识和地理知识。而且古代的好多地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汇集地名,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追求。在让学生抄写汇集地名的过程中,如果在文言文中发现地名中有自己的家乡,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8、抄写课文中复句金句。我们给学生讲复句时,只满足于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条件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我们这样教学实际上只给学生教了名词,学生学了之后只懂得了一些概念。如果我们让学生确定一个专题,抄写课文中所有的转折复句,学生把课文中所有的转折复句汇集在一起,就懂得了转折复句的特点,自己也就慢慢学会写转折复句,之后可以让学生抄写其他复句。 9、抄写课文中精彩的细节,细节是作品的生命,抄写课文的细节,会让学生慢慢学会学生在作文中注重细节描写。我先让学生注意抄写课文中的外貌细节,让学生学会描写外貌要从那个角度描写,鲁迅描写祥林嫂很注意描写他的头发,我的叔叔于勒那篇文章很注意描写于勒叔叔的手和脸。而且在学生抄写外貌描写时,要让学生体味到作者的外貌带有同情心和悲悯心。之后可以让学生抄写服饰细节、动作细节等。多抄写细节描写,能让学生作文细节生动。 10、抄写课文中的美食细节,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丰富,课文中有好多美食细节。如果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美食细节汇集在一起,会形成一桌美食盛宴。学生在抄写美食细节的过程中能,能了解文中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学习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如果在抄写美食细节中发现自己家乡的美食,那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 11、抄写课文中动植物描写,我国的动植物非常丰富,抄写课文中的动植物描写,可以让学生多识花木鸟兽虫鱼之名,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好多关于动植物的描写,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如果让学生把一册书整个课文中描写的所有动植物抄写汇集在一起,可以给学生形成比百草园更大的乐园,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也不是枯燥无味的,也是有无穷无尽的乐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抄写动植物描写,还能让学生学会描写植物的方法。
语文教学总结:聪明地实施愚笨地抄写法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最笨
顺耀谈教学
2024-05-24 17:16: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