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河南贾湖村的小学生平整土地时,挖出一节白骨。男孩子们胆子大,也不管这是不是人的骨头,就将其拋来抛去。女孩子们吓得尖叫连连,赶紧将此事告知带队的贾老师。
贾老师得知此事,批评男孩子们要尊敬逝者,责令他们立即将白骨埋进土里。可就在这时,一男生说这骨头中间是空的,不是人骨!
贾老师以为男孩在扯谎,可要来白骨一看,发现确实如此。这骨头折断过,长度只剩几厘米。骨头壁薄中空,拇指粗细,上面还钻着几个洞!
贾老师平时对生物很感兴趣,知道鸟类翅膀的骨头是空心的,可究竟什么鸟的翅膀这么大,并且上面还有洞呢?
几天之后,贾老师带着白骨,找到了自己在舞阳县博物馆当馆长的老乡。馆长老乡说,这根骨头是丹顶鹤的尺骨。尺骨是丹顶鹤翅膀上最长的那根骨头,也是最坚硬的部分之一。可它究竟是用来干嘛的,馆长也不清楚。
馆长将此事上报后,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注意。1983年,河南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贾湖村进行了勘探调查,发现这里竟然有一处距今8000年的新时期石器的人类遗址!这就是说,这根折断的丹顶鹤尺骨,极有可能与这个古老的遗址有关!
就在次年10月,河南考古专家张居中带着一支考古队,正式对贾湖遗址展开系统性发掘。考古人员当时发掘了十几座墓,这些墓里基本没有什么陪葬品,可在一座编号M282的墓葬中,他们却有了重大发现!
这座墓葬相对规模大很多,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35岁左右的男性。在这座墓葬中,考古人员不仅挖出了陶鼎、陶罐、骨刀、龟甲等大量陪葬品,在墓主人遗骨的大腿附近,他们还发现了一根独特的骨器!
这根骨器和贾老师那根非常像,拇指粗细,内部中空,上面整齐排列着7个圆孔。不同的是,这根骨头很完整,有23厘米长,制作也更为精细!
考古人员看到这根骨器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不是笛子就是箫。但奇怪的是,当时大家无论横吹,还是竖吹,却始终都吹不响它!
这样的骨器不只有一根!考古人员当时在不同的墓葬中,陆续挖出十几根类似骨器。出土这种骨器的墓葬有一个特点,形制普遍较大,随葬品明显多很多。显然,拥有这种骨器的人在当时的氏族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可能是氏族精英、宗教领袖甚至部族首领。
那么,这根骨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为了弄清它的用途。在发掘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张居中立刻带着其中最完整、最精美的一支骨器来到北京,找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
萧兴华看到这根骨器后大吃一惊,一眼认出它是一支骨笛。远古先民以打猎为生,动物骨骼便成了他们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像骨凿、骨刀、骨镞、骨针等生活物品,全由动物骨骼制成,而骨笛则是先民们充分利用鹰、鹤等鸟类翅膀壁薄中空的特点,制成的一种乐器,也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乐器。
骨笛与现在的笛子以及箫很像,但又不一样。确切地说,它形状象笛而无吹口、似箫而无山口,横吹或竖吹都吹不响。正确的方法是,将笛子斜持,使吹口与嘴唇形成45度倾斜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乐管的边棱发音。
这支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一经出土,就轰动了整个考古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最早的笛子是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可这支贾湖骨笛竟然比它早了2000多年!
更令考古人员惊喜不已的是,萧兴华当时用闪光频谱测音仪,对骨笛进行音序测试后发现,骨笛竟然是七声音阶!这一结论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认为中国古乐只有五声音阶的认知!
在8000年前,制作这样一支骨笛是十分不容易的。我们的远古先民们究竟是如何正确得知音孔的位置和孔距的呢?这两点可是直接关系到骨笛音准和音阶的!
有学者认为,贾湖先民们运用了某种数学方法来设计各音孔之间的距离,以获得其心中既定的音律。也有学者认为,更有可能是先民们根据长期实践的经验来设计音孔的位置,这种设计正好与后世甚至当今我们通过复杂计算得出的音律相吻合。无论那种方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制作骨笛的人一定有着极为敏锐的音准听觉。
除了音孔的设计难度高之外,钻孔在当时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考古人员发现骨笛上的钻孔非常规整,7个音孔直径均为0.3-0.4厘米,开孔圆润,孔径能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通过仪器对音孔处纹理细部的放大研究发现,骨笛音孔应为钻头螺旋往复转动开成。而在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用水晶、燧石等较坚硬的材料制成的手钻或锥钻,这些钻头尖锐而锋利,无疑正是用于钻孔的。
有学者曾对贾湖骨笛进行仿制复原研究,采用了类似出土钻头,在丹顶鹤的骨管上试验钻孔,结果发现由于骨骼非常坚硬,钻头难以钻入,而且采用此种钻法不仅不易控制音孔直径,还容易造成骨管的损坏。
可想而知,八千多年前的贾湖先民们采用原始工具制作骨笛绝非轻而易举的事,除了需要敏锐的音准听觉,熟练的技巧,他们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恒久的耐心。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祖先实在是太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