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报告显示,2022年,在香港安排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券总额占亚洲区三成以上,84%的债券由内地实体发行。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总额(包括债券及贷款)同比增长逾40%,超800亿美元。截至2023年9月,香港拥有超200只获授权的可持续发展投资ESG基金,管理总资产约1600亿美元。
法国巴黎银行亚太区可持续资本市场主管黄超妮亲历了香港绿色金融行业变化。“短短几年间,可持续类型债券在全球和亚太地区的占比均迅速从2%升至20%左右。现在绿色债券供不应求,都是投资人追着发行人来买。”她对《财经》说。
主权基金、保险、资管等“长钱”是绿色债券的主要抢购者。截至2021年,香港友邦保险对包括绿色债券在内的绿色投资超520亿美元。香港金管局设立目标,外汇基金投资组合在2050年或之前达至净零排放目标。
在黄超妮看来,香港绿色债券、贷款发行量之所以上升,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有效连接了内地发行人。
受能源转型政策推动,在内地的新能源、低碳交通、绿色房产领域,发行人倾向发行国际债券和银团贷款,这可以广泛接触潜在投资者群体。最近一例是,作为电池领域上游重要的供应商——天齐锂业发行的一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筹资4亿美元。
“另一方面,在于香港更好地适应了国际ESG规则,这使得在港发行的绿色金融产品易获国际青睐。”黄超妮进一步表示。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最新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后,香港政府表示将从2025年采用该目标。这意味着,香港的可持续披露将与全球框架趋向一致。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直言,香港金融机构和它们的企业客户必须熟悉ISSB准则,否则国际资金将对企业绕行。
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认为,中国香港拥有提供全球资金流动的渠道,但能否帮助南方国家实现能源转型,在于当地是否拥有合适的配套金融机构。截至2022年底,香港的国际资产总额约为6.1万亿美元,净投资头寸为1.76万亿美元。
对于如何通过与内地联动,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肖耿对《财经》称,应将香港的金融优势与内地的优势产业联合起来。既要让企业享受香港自由港制度优势和金融灵活性,也要让企业享受内地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优势。
在多重乐观因素加持下,即便香港股市正受周期性因素所困,诸多机构仍肯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看好其未来发展。
2023年9月,英国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显示,香港总排名维持全球第四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在2023年第四条磋商讨论中称,联系汇率制度继续畅顺运作,让香港金融体系发挥了国际金融中心角色。
在余伟文看来,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在金融发展上保持活力和好奇,迎接及开拓多个金融新领域,如绿色金融、粤港澳大湾区及金融科技等。如此才得以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三十正是好年华。”余伟文在网志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