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不与四时同:从田园风光的表述,探究陶渊明和孟浩然的风格不同之处 作为中国诗坛的两位巨匠,陶渊明与孟浩然在不同时代开创、发展、推动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让这一诗歌流派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对诗歌艺术的创新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对比的角度看,陶渊明与孟浩然的田园诗显然还是存在一些差异,这也是诗歌艺术创新和演进的必然。 陶渊明一生都在以“逃离的姿态”远离世俗名利场,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重要思想根基。诗词完整展现了陶渊明的心态—在自然的田园风光中悠闲地生活,让自己沉浸其中,再不踏入纷繁的俗世。 可见,陶渊明的这一态度,显得决绝而坚定。 相较陶渊明,孟浩然对于仕途、官场,似乎在内心深处还有一丝眷恋和憧憬。“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显然表达了诗人心有不甘、希望为国效力的情绪,但这种理想已然无法实现。 对比陶孟二人对仕途、官场乃至名利场的态度可以看到,孟浩然四十岁以后主要是从“人生归宿”的视角来审视田园美,而这也是孟浩然诗风前后变化的主动性因素;但陶渊明几乎一生都是从“逃禄”“隐匿”的视角来审视田园美,并为之注入了清丽、自然、恬淡、和煦的气息,这也是陶渊明对田园诗的重要贡献。 从山水田园诗的传承和发展看,以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于陶渊明推崇备至,他们很大程度上发展、创新、改进了传统的田园诗,让盛唐气象与山水田园诗有机融合,也让这一诗歌流派登峰造极、盛极一时。 当然,从描写田园风光的差异方面看,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初觉平淡,而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的感受,这是因为陶渊明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诗作中,实现了田园风光审美的“提纯与升级”。 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读来让人很有亲切感,但遣词造句十分到位,艺术审美的风格自成一派,这是典型的陶渊明式的写法。 与之对比,孟浩然在田园诗题材方面大多表现出对日常闲居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比如与隐者交往的情谊,寻幽访胜的兴致,独居怀思的惆怅等。 而在田园风光的审美呈现中,孟诗或天空开朗、秋高气爽,或田野开阔、山谷幽静,很具复合审美的意趣,展现出绮丽多姿的样态,这与陶渊明的清淡自然迥然不同。 诸如《田家元日》,写躬耕田亩,与老农交谈的场景,审美风格独具孟氏特点,但实则借诗抒情,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情绪。 陶孟二人的田园诗在审美表达方面各具特色,这与他们的境遇、时代背景皆有密切联系。 陶渊明与孟浩然都是田园诗歌的大师,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远超同时期的一般诗人,为后世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写作典范。 尤其是陶渊明,自从与仕途“决裂”之后,其心态完全处在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之中,这使得他进一步提炼了诗歌创作的语言风格与技巧,其遣词用句多自然、真淳、朴实、平淡。 比如,《饮酒二十首》其九,“倒”字写出了诗人由于匆忙开门而把衣服倒穿的憨态可掬,“乖”字显示出诗人的轻松自娱的心态,也映射出民风的淳朴和邻里的亲切,流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再如《饮酒二十首》其十五,写出了自己感叹岁月无常、时光匆匆的情绪,显得真诚而朴实,很具淡然之气。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孟浩然的文风整体上虽然也具自然生动之气,但颇有大唐盛世的气象,很多时候流露出难以抑制的豪迈与雄阔。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借山河、太虚写出他对人生的感慨,显得大气磅礴,意味十足。 此外,诸如《过故人庄》中的句子,对仗工整、格律严密,显示了孟浩然对于诗歌用语的极度考究,这也与陶渊明随性而为、肆意发挥的自由感存在较大差异。 总结: 陶孟二人虽然都善于在田园风光的描绘中展现自己的心迹与情感,但他们的语言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陶渊明田园诗用于朴实恬淡、自然生趣,而孟浩然则偶见豪迈雄阔之语,显示出他对仕途、天下仍然抱有一腔热血。 陶渊明与孟浩然都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笔下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各有美感。陶渊明的田园风光自然、真淳、朴实,而孟浩然的贴近乡村生活,融入名山大川,自有一番豪迈之气,但不脱陶氏之遗风。 可以说,孟浩然是陶渊明忠实的追随者、继承者,也是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的创新者,他在继承和发展中开拓前行,最终自成一体,使得山水田园诗的意境、艺术风格为之一变,为中国诗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风光不与四时同:从田园风光的表述,探究陶渊明和孟浩然的风格不同之处 作为中国诗
你好爆爆呀
2024-03-27 10:44: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