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为何爱写诸葛亮?从其诗句中,探寻他为诸葛亮塑造的形象 中国古代涌现了许多与诸葛亮相关的诗词作品,其中陆游咏诸葛诗达 20 首之多。陆游与诸葛亮在身世、志向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一心为国,同样壮志难酬。 诸葛亮作为汉室一代名相,其出众的治国功绩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历来被文人士大夫所赞颂,其形象也多次在古代诗词中出现。 晋代安虑《使蜀吊孔明》、桓温《八阵图》,唐代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杜甫《蜀相》、岑参《先主武侯庙》、刘禹锡《蜀先主庙》、白居易《咏史》,宋代苏轼《题三国名臣赞》、王十朋《楼桑先主庙》,明代无名氏《武侯庙》,等等,这些诗作中均有诸葛亮的身影。 唐代关于诸葛亮的诗歌,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国泰民安,诗人多以诸葛亮自比,咏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鱼水之情,抒发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理想。 而安史之乱后山河日下,诗人不再能像盛世那样发挥才能,转而期望能效法诸葛亮拯救危局,此时开始较多歌颂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文轻武,文人的政治追求更加强烈,更加重视文学的功用性。 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与蜀汉政权有相像之处。朱熹编《通鉴纲目》,正式尊蜀汉为正统,加之程朱理学兴起,诸葛亮的忠臣形象与当时的社会期待相契合。 南宋社会期望有一位能扭转局势、安国兴邦的英杰,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正是这样的人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游更加关注诸葛亮的恢宏功业和崇高人格。陆游咏诸葛诗中反复出现《出师表 》,数量达 6次之多,《出师表》言明了北上伐魏的意义,也展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志向。 古人说“读《出师表 》不下泪者不忠”,足见其撼人心魄的力量。陆游一再咏叹千古名篇《出师表 》,触动他的绝不止于文章本身,更是其中流露的诸葛亮的思想和精神。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诸葛亮出山前也常“自比于管仲”(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陆游将二人并提,是对诸葛亮治国之才的高度认可。 陆游诗中的诸葛亮形象可用以下三个特征概括:其一,忠诚无私。《游诸葛武侯书台》中写,诸葛亮本一介布衣,躬耕南阳,为报刘备三顾之恩,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 《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中也写了,他表面写陵边人家朴素简单的生活,暗中赞美诸葛亮不贪念功名利禄、清廉简朴的高尚人格。 陆游在《谒诸葛丞相庙》中,以“精忠大义神其听”对诸葛亮的忠义精神进行概括,与前代诗人对诸葛亮的褒扬一脉相承,却又将其推向更高的层次。 其二,富有才略。陆游咏诸葛诗多次称颂诸葛亮的开国功绩,认为诸葛亮是与管仲一般具有奇才的贤相,筹划北伐,具有经天纬地的才干和气魄。 《游诸葛武侯书台》中进行了论证,当年司马懿军队士气大丧,闭门防御,面对诸葛亮军队的挑战不敢应战。后诸葛亮年寿将尽,临终将身后大事托与姜维,命虽没矣,神灵犹能诛杀敌寇。 而陆游也像诸葛亮一样才华超众,却没有刘备那样的明主赏识,只能在忧愤中蹉跎年岁。 其三,悲剧命运。《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中写了,诸葛亮虽有整肃军队、指挥若定的才能,但大汉气数已尽,终究无法力挽狂澜。其中流露出天命论的思想,但肯定了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做出的贡献,也深痛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 《先主庙次唐贞元张俨诗韵 》中也描述了诸葛亮讨贼中道命殒,百姓经过故地,无不为之神伤。 《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中更是叙述了,刘备、诸葛亮固然是一代豪杰,然而世事如梦,诸葛一殁,蜀汉政权再也无力回天,陆游于此拜谒,不禁悲痛不已。 陆游以诗的形式对诸葛亮的崇高形象进行速写,将自己收复中原的志向和报国无门的愤懑寓于咏诸葛诗中。 集智慧与忠诚于一身的诸葛亮是陆游心目中的理想士人形象,其壮志未酬的悲剧性命运更是引发了陆游的强烈共鸣。 总结: 诸葛亮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陆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诸葛亮的形象浓缩并投射了自己的影子,通过描绘诸葛亮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为国尽忠、收复山河的豪情壮志。 在陆游的文学作品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为一个智勇双全、忠诚高尚的典范。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更在政治上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 这种形象不仅彰显了诸葛亮的超群才能,更体现了陆游对于忠诚、智慧和奉献精神的崇尚。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不断彰显诸葛亮的高尚人格和卓越才能。这种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诸葛亮的文学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陆游为何爱写诸葛亮?从其诗句中,探寻他为诸葛亮塑造的形象 中国古代涌现了许多与
你好爆爆呀
2024-03-26 16:44:27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