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深得诗人喜爱?从陆游咏诸葛诗看文学的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时间

你好爆爆呀 2024-03-26 15:44:20

诸葛亮为何深得诗人喜爱?从陆游咏诸葛诗看文学的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儒家思想都被视为正统思想,古代文学理论林林总总,而贯穿始终、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即有文学的“教化论”。陆游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儒学教育,建立起儒家的人生观,这便是一种文学的“教化”。 陆游笔下的诸葛亮是贤相的典范,既寄寓了陆游对这种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也暗含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另一方面,陆游咏诸葛诗发挥了诗歌的“美刺”功能。“美刺”的传统在中国诗歌史上传承已久,诗人不但希望诗歌能书写自己的内心,也期盼其产生政治教化的功效。 在受到教化的同时,作为一代文坛大家的他也担当了教化者的角色。一方面,陆游咏诸葛诗反映了“诗言志”的传统。 陆游力主北伐,受到主和派打压,被指责而导致终生不受朝廷重用,只得以诗歌书写自己的政治理想。陆游的诗是否对当时的政治起到了干预作用,今已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必定有过这样的期待。 陆游一方面歌颂了诸葛亮筹划北伐的功业,一方面批判了以谯周为代表的投降者的可耻行径。“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游诸葛武侯书台》赞《出师表》为千古绝唱,讽刺当今腐儒不刻苦读书、不筹划北伐、只苟且偷生的生存状态。咏诸葛诗揭露了朝臣的懦弱畏敌,反映了真实的社会情况,并期望能以此改变政治氛围。 关于文学的疗愈作用,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相关例证的出现。后有司马迁“发愤著书”、韩愈“不平则鸣,文穷益工”、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观点,可见文学书写的疗愈作用很早就已被发现,只是未曾有人将相关理论加以系统化。 且“文以载道”的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文学的疗愈作用难以受到关注。 陆游咏诸葛诗即多为“不平而鸣”,以《书愤》一诗为例,诗题即点出作诗是为抒写自己的愤懑之情。他以诸葛亮为楷模,却无法效仿其施展宏图,只能以诗歌为出口,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将满腔忧愤喷薄而出。 原本积压的情感通过文学书写向外释放,压抑的状态可以适度地缓解。 在与古人跨时空的共鸣中,陆游再次审视和明确自己的内心所想,以诗明志,达成自我的提升和完善。 陆游在《答陆伯政上舍书》中,认为良好的学行是作诗的前提,诗需以道德为先。他对“养气说”做了进一步诠释。“气”是创作的基础,唯有不断修身养气,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陆游所言的“气”,首先具有“义”与“道”的内涵,尤其凸显在家国大义方面。在陆游心中,诸葛亮即是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代表,他所追崇的,正是诸葛亮那种大公无私的人格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无论从政治品格还是个人修养方面,诸葛亮都是陆游追随的对象,所以诸葛亮才会在他的诗中频频出现。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在诸葛亮等古之贤人的德行、功业、言语中,他找到了养气的源泉,获得了诗文创作的养料。 陆游,这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都在追寻着诸葛亮的足迹。他以诸葛亮为楷模,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上,更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据统计,陆游一生创作了约20首与诸葛亮有关的诗作,这些诗作不仅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恢宏功业与崇高人格,更寄托了陆游效仿诸葛亮为国效力的远志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他描绘的诸葛亮,既是功成名就的英雄,也是壮志未酬的悲情人物。这种悲剧性,正映照了陆游自身的人生经历。陆游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但他的政治理想却常常受到现实的打击,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陆游的诸葛亮诗作,不仅是对诸葛亮的赞美,更是他自我情感的抒发。他通过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现实束缚的无奈与愤懑。这些诗作,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体现了陆游深沉的人生哲学和爱国情怀。 总结: 在陆游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与诸葛亮的共鸣,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这种深情厚意,正是陆游诗作中最具魅力的部分,而以诸葛亮为楷模,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上,更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通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智慧与忠诚的崇尚,以及对于壮志难酬的愤懑。 陆游咏诸葛诗体现了文学的教化作用、疗愈作用,也反映了他以“养气”为核心的文艺思想。时隔千年再来品读品读这些诗作,我们仍会为那个时代的他们所触动。 诸葛亮、陆游等古代士人身上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热诚无私的美好品质,无论经历多少沧浪的冲刷,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和发扬。

0 阅读:2
你好爆爆呀

你好爆爆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