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闲情都几许:从刘方平《月夜》和赵师秀《约客》管窥唐宋诗 唐代的刘方平与宋代的赵师秀,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诗人,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却有着极其相近的价值取向,从二人的诗作对读中亦可对唐、宋诗有更深的认识,以管窥斑,或可见全豹。 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和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同是抒写闲情的名作。两诗对读,可以看出“四灵”诗歌对唐诗的学习。 刘方平乃盛唐诗人,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人,隐居不仕,与元德秀交善,同李颀、皇甫冉、严维等人相唱和。 他工诗善画,其诗作多悠远之思,笔意清新宛曲,以韵致胜,清新隽永,笔法细腻,感情真挚。在大河奔流的盛唐诗坛,其诗犹如一潺潺小溪,别具一格。然现存诗不多,诗名亦不显。 诗以月夜闲坐,感觉春气袭来为内容,营造出一片静谧的意境,暗含着春气萌动、万物复苏的独特感受。赵师秀是南宋“永嘉四灵”之一,一生仕途不畅,晚年归隐山林。其诗多为流连光景、应和酬答之作。 虽无太深刻社会内容,但艺术上较有特色,写景细致入微,意境清新自然。其诗以“梅雨”时节的一个夜晚为背景,写客人未来赴约,诗人独自闲坐,把玩棋子,见灯花跳动,感觉亦不乏情趣。 全诗剪取诗人日常生活中一个小片段,透露出诗人平静的生活与淡泊的心境。两首诗都是从写景入手,将时节与天气交代出来,为下文传情达意作了铺垫。 《月夜》首二句营造了夜深人静的氛围,颇具诗情画意。皎洁的月光洒落大地,月色如水,映照千门万户,庭院一半显露在月光之下,一半隐藏在昏暗的夜色之中。两厢对比,更加显现出夜色深沉。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倾斜,这不但从时间上表明“更深”,也向读者暗示时光在流逝,春天脚步的临近,是自然运行的规律。《约客》亦从环境描写入手,首二句将“梅雨”时节的天气特征展示给读者。 诗人通过这些描写,将读者的感情堆积起来,产生了一种期待的心理,至于是期待什么,却说不出来。 接下来两位诗人都将自己的感情释放出来,但不是奔涌而出,而是丝丝渗透,将对自然、环境的深切感受通过“虫声”、“灯花”等平常的意象展示给读者。 《月夜》后二句中,诗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春气”的到来,其标志是在这样静谧的月色中,透过窗纱的阵阵虫声。这是春天的脚步,这是生命复苏的宣言! 在这里,“暖”是触觉,“虫声”是听觉,“绿”是视觉,诗人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到了春的回归,生命的勃勃生机,将人们企盼春归的急切与喜悦之情表达出来。 在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中,昭示出涌动在诗人内心的向上精神!如果说《月夜》后二句是感情的自然承接,那么,《约客》在后二句中则有一波三折之妙。 时过夜半,但客人却“有约不来”,加上霏霏的梅雨,阵阵的蛙声,这本是令人烦恼的,诗人也陷入了一种焦虑、烦闷之中,于是,随手拿起了棋子无聊地敲着棋盘… …但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敲棋子的震动,使灯花爆落下来! 一种不期而至的情趣,使诗人的心情也豁然开朗,成为生命中一次别有意趣的体味。 连绵的春雨,不断的蛙声,失约的客人,此时都已不让人烦恼了,先前寂寞寥落的心情已舒缓开来,小小灯花的爆裂,足以作为春夜扫兴的补偿了!钱钟书先生评价此诗是“干净完整”,颇为精准。 从对以上两首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赵诗有明显学习刘诗的痕迹,这要从“永嘉四灵”的诗歌特点说起。“四灵”大约是在宋光宗绍熙年间出现在诗坛,徐照、徐玑、赵师秀都是永嘉县(今浙江温州)人,翁卷是乐清县(今浙江乐清)人,两县当时同属温州,古称永嘉郡。 “四灵”社会地位不高,或为布衣,或担任微小官职,落泊贫寒。因为他们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接触社会生活不多,所以诗歌题材较单一,多是题咏景物、唱和酬答之作,格局较小确为“四灵”诗歌的一大缺陷。 但是,我们在批评“四灵”诗歌格局狭小、不能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诗歌在艺术上的成就。 “四灵”有些诗篇,写景抒情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特别适合表达一部分文人的“闲情”。 总结: 纵观二诗,均不是写重大题材,在一片娴静之中展示出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同样是一个春夜,同样是一人闲坐,因不同的景物刺激,都体味出生命中的一种向上意义。 一在盛唐,一在南宋,刘方平与赵师秀的人生感悟竟如此相似,其诗作的价值取向竟是如此相似! 在不同时代文人的笔下,极普通的景物均能激起内心相似的情愫,虽为闲情,却是共鸣。把握此点,或可对不同时代诗人的相同或相似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对于唐宋诗的评价,能够跳出思想内容决定一切的框子,观察的视角就会扩大,对宋诗同唐诗关系的认识也就能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若问闲情都几许:从刘方平《月夜》和赵师秀《约客》管窥唐宋诗 唐代的刘方平与宋代
你好爆爆呀
2024-03-25 19:44:40
0
阅读:16
老未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如果把原诗录出来很占篇幅,那就删掉些似通非通的解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