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有多爱岭南?从他诗歌中地域文化书写的主要内容,探寻他是怎样构建岭南形象 张九龄的岭南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书写岭南地域文化:描绘岭南壮美的山水景色,吟咏岭南珍奇的动植物,展示岭南独特的乡土风情。 在岭南大好山河和独特人文的激荡下,诗人和岭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以诗歌为载体,岭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构筑岭南形象。 从政后,张九龄长期履职异地,但他内心始终牵挂着故乡岭南。在他那些题咏或咏及岭南的诗作中,岭南的山川、风物、人事处处可见,展示出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 岭南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丛山之间,河流纵横。青山绿水间的岭南风光,或奇险深幽,或壮美绮丽,或清秀多情。 在岭南大好山河的激荡下,诗人时常有感而发,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岭南山水的描绘之中,借山水抒胸臆。第一次南还期间,闲居曲江,他运笔作《溪行寄王震》。 早晨,山谷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凉爽,朝着太阳方向流去的溪水也清泠澄澈。什么地方能让淡远之心感到惬意呢? 于是,诗人悠闲地划起桨,享受着旅程。他在葱郁的桂林边停留一会儿,又迎着水面上一群群盘旋翻飞的水鸟航行。 诗人观察细致,“山气”与“溪流”,“丛桂”与“群鸥”,一静一动,动静相宜,勾勒出一幅清新恬淡的岭南山水画,展现了他南归后游赏山溪的闲适、惬意之情。 尾联虽心情有所放松,但无知音相伴,心底的清寂和孤独又有谁理解呢?情与景的交融,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王震的思念和内心深处对知音的渴望。 从韶州乘舟前往广州,一路上所见之景奇丽幽峭,他吟咏道《浈阳峡》,墨绿色的江面沁出阵阵冷气,秋天虽未到,却已寒意侵肌。因为高耸的峡壁将日光遮尽,即便是晴天白昼,峡谷中也依旧冷冷清清。 山林上的树木层层叠叠、郁郁葱葱,沐浴在阳光下色彩斑斓。两岸峭壁高耸,相对兀立。 岭南峡谷之险峻、峡江之幽深让诗人不禁赞叹大自然创造万物的神妙,为岭南大好河山因地处蛮夷而无法得人赏识感到惋惜与遗憾。由此触景生情,引发了诗人对自身身世的感慨和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 高山大河,孳生万物。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岭南地区所孕育的动植物品种繁多。 生长于斯的张九龄在诗写岭南时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与岭南有关的意象,《赴使泷峡》、《秋怀》、《自豫章南还江上作》、《南山下旧居闲放》、《使还都湘东作》、《西江夜行》。 古代岭南,森林茂密,瀑布高悬,禽兽出没,猿、鸟、雁、鸥、鱼、鹤是张九龄闲居家乡或往返岭南途中常见的野生动物。 夕鸟归巢、秋猿哀鸣,鸿雁南飞、征马思边都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飞鸟游鱼寓自由,鹤象征圣洁,张九龄选择这些外形美观、寓意美好的意象写入诗中,体现出他对高风亮节的追求、对本土物产的喜爱和对故乡形象的爱惜与维护之情。 桄榔、甘蔗、芳兰、秋菊、茑萝、修竹、乔木、桂、橘等岭南常见植物也是张九龄诗写岭南时的“熟客”。 桄榔有守节忠君之意;桂花雅洁脱俗;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三,有清雅绝尘、坚贞不屈的寓意。诗人吟咏岭南植物时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创作手法,常借咏高洁之物表达自己崇高的人格。 热带、亚热带的生态环境,使岭南有着与中原显著不同的乡土风情。岭南境内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加上森林茂盛,河网密布,植被苍郁,毒蛇猛兽横行,蚊虫漫天纷飞,容易生发瘴疠。 “瘴”是河山的燥湿之气蒸腾却难以消散时,聚结成群而形成的疫气,在岭南十分常见。 人如果感染了瘴气,容易诱发其他疾病,在古代医疗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若救治不及时,病人甚至可能丢失性命,“瘴疠”便渐而成了地区常见疾病的代名词,他以“瘴”明志,表明只要胸怀为家国大业献身、开拓进取、造福于民的赤诚之心,便能不畏瘴疠剧毒的威胁,勇往直前。 尽管岭南人已经有了适应恶劣环境的勇气与毅力,但在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依然微渺弱小,于是古代岭南人又不得不求助于神灵,笃信鬼神,寻求超自然力的庇护。 开元十四年(726),六月盛暑,华夏大地久旱无雨,张九龄奉唐玄宗旨意前往南海神庙祭祀南海神王,祈求神王早降甘露以缓解旱情。 张九龄从中原下广州必经故乡韶州,但公事在身,一方面,说明张九龄为官忠贞敬职,完成工作后才顺路回家省亲;另一方面,也说明张九龄对祭祀之事十分看重,不敢耽误片刻。 不仅表明了自己有为国家赴汤蹈火的决心,更明确指出自己从未有过欺诈鬼神的行为。 态度之果决、言行之谨慎,可见南海神王等鬼神之说在时人心中威信之大,讲究心诚求神,问心无愧。 总结: 张九龄题咏或咏及岭南的诗歌书写了岭南地域文化及时代特征,在岭南大好山河和独特人文的激荡下,诗人和岭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他以诗歌为载体,在其岭南诗歌的地域文化书写中寄托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怀人之感、仕途之思和归隐之情,为岭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对构筑岭南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张九龄有多爱岭南?从他诗歌中地域文化书写的主要内容,探寻他是怎样构建岭南形象
你好爆爆呀
2024-03-25 16:44:5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