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想法并不一定要尽实现于动作。它其实总共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服从。譬

光亮情感 2024-03-22 22:32:10

内心的想法并不一定要尽实现于动作。

它其实总共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服从。譬如是饥饿的人,想要吃东西,他们便会服从自己的想法。

第二种可能性是遏制。同样譬如是饥饿的人,想要吃东西。但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会议。他们就会把这个想法遏制掉。不实现于动作。

第一种可能性,是一个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懂得的。他们想要什么就会开口,不想要什么就会躲避。

第二种可能性,是从孩提到长大之后,通过适应身边世界的规则而习得的。譬如父母告诉TA,不到正餐的时间,不允许吃东西。于是,他就必须正餐以外的时间里,尽可能遏制住自己的想法。

这两种可能性是最常见的,一个人长大之后,总是会熟练的使用这两种方式,来面对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吃得饱、穿得暖,养育后代,孝敬父母。

它们都可以让一个人直接得到好处或者避免惩罚。

第三种可能性特殊一些——它可以最大化地提升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但却因为违反直觉,以及过于间接,而被人们所忽略了。

这种可能性,就是把内心的想法,当成是「第一次见到的客观事物」那样观察。

听起来是很难理解的事,但却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譬如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草莓的人,他第一次见到草莓,就是在进行这种观察。他不会立刻把草莓放进嘴巴里。而是认真的嗅闻草莓的味道,欣赏草莓的颜色、形状,以及草莓放在手里的感觉。

然后,他会把草莓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最终他才会把草莓吃进嘴巴里。品尝它的味道——并且,在品尝的过程里,他仍然是在观察的。

只有当他对草莓再熟悉不过之后,他才会忘记这种观察。看到草莓,正好肚子饿,便一颗一颗地放在嘴里咀嚼起来。

这种认真的观察,在拥有审美经验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在看一副艺术作品的时候,所使用的,就是「第三种可能性」。

他们并没有对这个艺术作品采取什么行动——既没有想要把它带回家里,也没有遏制住自己欣赏的冲动。

他们只是纯粹地观察。

而正是对这一方式的练习,让一个人可以不再被内心的想法所奴役。

无论它告诉我们愤怒、焦虑,又或者告诉我们: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我们都可以使用一种既不服从,也不遏制的方式,只是看着它、观察它。

内心的情绪会在这种观察的过程里消解。

而如果你能够像看着一幅艺术品那样看着自己的欲望,你会发现自己既不必驾驭它,也不必对抗它。它只是在那里,出现,然后离开。

第三种可能性,并没有剥夺我们的情绪本能,也没有让我们失去听从内心欲望之音的权利。

只是留给我们的心灵一些观察的时间。

在现实的世界里,在采取行动之前,观察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就会面对危险——正是我们对草莓的观察,让我们避免了可能的中毒。

心灵的世界也是同样——它甚至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危险一些。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相信内心的想法,忘记了那些想法本身只是现实世界的投射。

唯有足够的观察,我们才能够分辨。

唯有清晰的分辨,我们才能够选择出一条真正能够通向光明,避免深渊的人生之路。

0 阅读:0
光亮情感

光亮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