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臣洪承畴,曾在他的客厅正中悬有这样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殊知,他后来变节,投降了清朝。于是有人帮他改对联,添上标点,加两个虚词: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轻轻两笔,就将洪承畴陷入自打嘴巴的窘境。 资料显示,皇太极最初是不想南下中原的。1642年明清松山一战,明军惨败,明朝向关外派出议和使者,皇太极接受,并决意明清双方以山海关为界,就此罢战。但投降过来的明军将领却不答应,他们极力撺掇皇太极率兵南下,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洪承畴。 洪承畴无疑算是大明王朝的顶梁柱,当过朝廷中枢,做过封疆大吏,1642年,洪承畴50岁那年,在明清松山大战中被俘。最初,洪承畴也短暂绝食,请求速死,但谁也没料到,在没有动刑的情况下,仅仅两个月后,他却跪在皇太极面前以“罪臣”身份请求引兵南下,扫荡中原。 1663年,为大清南征北讨二十余年的洪承畴死了。刚登上宝座不久的康熙皇帝听从左右建议,低调处理,就这样愣是拖了三年,才不情愿地给洪承畴立了一块碑,最耐人琢磨的是那碑文,让洪承畴的后辈颜面无光,其中写道: “尔洪承畴……我朝平定锦州、松山等处,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尔图报豢养之恩,督理绿旗官兵,协同大兵歼逆,首擒伪王,所在著绩……”。 与此碑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乾隆四十年(1775),清政府向全社会发文,表彰明清二朝更迭之际为大明殉国的那些可歌可泣的忠烈之士。陈子龙、史可法、夏允彝等882人被通谥为“节悯”。
明末大臣洪承畴,曾在他的客厅正中悬有这样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周周史海泛舟
2024-03-18 07:52:51
0
阅读: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