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孩子的普通,需要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博士读者给出的

李满谈过去 2024-03-09 19:10:46

“接受孩子的普通,需要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博士读者给出的,他的网名叫“齐也Pig”,以下是经整理后的答案: “我是博士,拿到了学位的那种,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中国有很多博士拿不到学位。我的儿子在长沙一所公立初中读书,目前成绩倒数,数学偶尔及格,英语没有及格过,语文在作文完成的情况下,偶尔能及格。 我小时候上学,没有上过培训班,也基本没让父母辅导过,高考直接985。我老婆也不错,211大学毕业,硕士学位。 我们俩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小孩会如此普通。在我们最初的设想里,他的目标最不济也是浙大。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 儿子三岁的时候,我们兴冲冲地把他送到了早教班,四岁开始又让他开始跟班学英语,之后各种兴趣班都上了,我们是生怕耽误孩子。 孩子上小学以前,我们都挺满意,甚至有点膨胀,觉得自己小孩太聪明了。我们的噩梦,在他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作文写不完,数学大题根本不会,英语考试更是连题目都做不完。 我们为孩子成绩差找了很多原因,比如没时间陪孩子,或者习惯没养好等等。经过商议后,我们还制定了相关计划,老婆甚至把工作都辞了,专门来管孩子的学习。 我们制定了很周密的计划,准备把孩子的学习赶上来,最好能赶到班里的前五名。除了学校的作业外,我们还专门给他布置了学习任务。 为了让孩子更高效完成任务,我们还在桌上摆了戒尺,然而,戒尺打坏了两把,孩子的成绩也爬了几个名次,可也仅此而已。 我们互相安慰说‘孩子可能还没开窍,到了初中就好了’,自欺欺人没用的,他一上初中,我们就骗不了自己了。初一下学期一次月考,他倒数第13,这还是他那学期最好的成绩。 为了鸡娃,我和老婆争吵多了,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坏了。 有一次,他妈惩罚了他以后,我看他哭得眼睛肿肿的,想抱抱他安慰一下,可他察觉到我的意图后,很气愤地扭转了身子。我愣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 这一次的经历对我内心触动特别大。我开始反思:我总拿他跟优秀的孩子,或者拿他跟我当年比,可他是他自己,不是我们或者其他人啊。他只要比昨天进步,我们就应该肯定啊!可我们几乎从来没有肯定过他,因为在我们心里,始终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或者“过去的自己”。 如此,孩子对我们有怨恨,不就很正常吗? 我把想法告诉了老婆,老婆很愤恨地说:“你现在也不相信他的成绩可以很好了吗?你真的觉得他不是那块料了吗?你不相信他!” 我再一次愣住了,我意识到老婆和我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天,我和她聊了很多,我对他说:‘他是他,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他自己,他不会因为我们是名牌大学毕业,而优秀,或者应该优秀,他也不会因为我们心里的期待,而变成我们心里的样子,我们应该接受他……’ 老婆终于冷静下来,我说到了最关键的一句话‘接受他的普通’。 我说完这句话后,老婆很久没有说话,我确定自己把她藏在心里很久的话说出来了。那晚,我们聊了很多,我们都诧异自己很久没有和儿子开心地吃过一顿饭了。每次吃饭,我们都催他赶紧吃完,去搞学习。 ‘再这样下去,儿子可能就不想回这个家了,他在这里只能感受到压力,而不是爱。’我这样告诉老婆。 从那一天起,我们俩都放下了对孩子的执念,在此,我也想告诉天下的父母,‘你当年做到过就非要孩子做到’,甚至‘你当年做不到的,却非要孩子做到’,这就是执念,是会摧毁你们关系的执念、会摧毁孩子的执念。 这种执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焦虑,只会让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期待中压得更加平庸。 我还想对他们说:人生不是短跑,它是马拉松。考大学,甚至找工作,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如果我们在这一个阶段就把所有都提前耗尽了,那就算这些阶段完成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土耳其有一句谚语,叫‘上帝给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这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我价值,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好这一生。事实的确如此,既然事实如此,我们为何非要苛求他们做到‘别人家孩子’或者我们那样呢? 总结起来,我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的过程用了很多很多年,但心理转变是一瞬间完成的。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件事原本不难,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放下执念。 我可以确定,放下执念去陪他们成长,肯定比带着执念要强得多,因为执念意味着高期待,而高期待则可以直接钝化家长对孩子成就的欣赏,削弱家长对孩子的成就感的激励。而欣赏和激励,才是孩子成长进步最重要的因素啊!” 看了他的留言后,我想起了前段看到的人生“三阶段”的经典论述:“人生三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对于博士读者的留言,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也欢迎投稿分享你们的故事。

0 阅读:81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