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八年,宋高宗下诏:百姓生孩子养不起的朝廷给钱养。 靖康之变后,由于战火连绵等缘故宋朝人丁锐减,当时很多百姓因为生活困顿,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养孩子。 对那个时代来说,人口意味着劳动力、兵源跟财富,是国家的基石,人口数量上不去是个严重的问题。 为此,宋高宗先后颁布了各种举措,以鼓励资助百姓们生养。 首先就是“胎养令”,宋朝按照财产的数量多少,将城镇坊郭的居民分成十等,乡村居民分成七等,乡村第五等与城镇第七等以下都属于贫乏之家需要补助。 胎养令规定,这样的人家,每户每胎给4贯的口粮钱,这笔钱相当于这些人家当时家庭总财产的一成。 几年后,南宋再次提高补贴额度,除了增加补贴数量,还把补贴范围扩大,乡村第三等与以下家庭都可以补贴。 另外,家里有妇人妊娠的,其丈夫可以免除当年的徭役,免除生产家庭的丁税,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提高补贴标准。 胎养令颁布后,朝廷开支增加了不少,有大臣跟宋高宗诉苦。 宋高宗回答:百姓有的没读过书而无知,迫于生计,生了孩子都要sha了,朝廷给钱养育他们就不会了,朕是百姓的父母,怎么能舍不得这点钱。 这也是对的,因为在古代,的确有很多穷苦百姓生下孩子后无力抚养,只能把孩子丢弃或者其他处理。 除了胎养令,也就是补贴外,宋宁宗时期宋朝还出现了“举子仓”。 最初是福建地区,因为不少百姓家里生了孩子养不起,当地府衙就跟当地大族把一部分土地作为“举子仓”不出售,其田租专门用于当地百姓的养育补贴。 这个办法后来推广开来,南宋在各地设立举子仓,其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富户捐助,一部分来自常平仓拨款,还有就是有些人犯错受罚后被抄没的部分家产。 如果说胎养令是国家的补贴,那么举子仓更类似于一种公益基金,往往是地方带头然后由乡绅大族帮忙。 胎养令跟举子仓的推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人口的增长。 只不过在不少地方,依旧有穷苦百姓得不到应有的救助补贴,上下其手者捞油水,所以在当时,仍有百姓生了孩子没法养,只能忍痛把孩子给扔掉。
南宋绍兴八年,宋高宗下诏:百姓生孩子养不起的朝廷给钱养。 靖康之变后,由于战火连
觅露看过去
2024-02-23 10:01:59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