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民国大师最多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81人全是民国院士,他们是国立中央研究院于1948年3月选举确定的首届院士。这张合影的拍摄地点,正是位于南京鸡鸣寺的中研院礼堂(北京东路39号,原鸡鸣寺路1号)。 图中的院士,包括人文组院士28人: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马寅初、冯友兰、郭沫若等;数理组院士28人:华罗庚、茅以升、萨本栋、吴大猷、曾昭抡、朱家骅等;生物组院士25人:贝时璋等。 看到这张照片的人,多半都会本能地感叹:民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师,现代为什么难出大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极其简单:因为当时那个年代的大师,国学根底极其扎实,胡适五岁就学四书五经等各类经典,与此同时,他们还吸收了西方文化知识,是真正拥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人。 而今天这个时代之所以难出大师,也与“国学根底”有关。今日出国留学者,国学根底并不扎实,也因为不扎实、未通,他们吸收西方文化知识难度大,兼收并蓄更是无从谈起,很容易变成“假洋鬼子”,或者仅学个皮毛。如此,又何谈“大师”呢? 当然,相比民国,今日国家、社会对文化知识缺乏普遍尊崇,反而对明星等,即被民国认为不入流的人物格外尊崇,也是今世难出大师的原因之一。要知道,民国的大师,其收入个个都是顶级的,鲁迅一年收入就能在北京买个四合院。 也是因为以上原因,民国的大师极少有出国者,哪怕当时的中国处在最贫弱阶段。拿图中这81位院士来说,他们中的85%,即69人(9人台湾,60人大陆)都留在了中国。只有12人因为工作原因去了美国,而那去了美国的12人,包括胡适(后去台湾)、吴大猷、赵元任等,也始终未改变中国国籍。 然而, 也因为爱国,图中的大师们迫切想改变中国的命运,继而经常在艰难困苦中超负荷运载,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并不长寿。拿萨本栋来说,他在被评上院士不到一年就离世了,享年47岁。傅斯年则在评上院士后两年驾鹤西去,享年54岁。 图中81位院士中,最长寿者为贝时璋院士,他是所有院士中最后离世者,他于2009年10月2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106岁。 相比今日的各类专家,图中的绝大多数院士都极接地气,同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生活俭朴,拿活到现代的贝时璋院士来说,他从小就勤劳且始终把自力更生挂在嘴边,哪怕百岁高龄时,他依旧坚持每天自己整理卧室兼工作室,收拾床,抹桌椅板凳,他常年坚持洗自己的内衣裤、袜子、手帕和抹布。 相比今日前呼后拥的各路专家,民国大师们,当真令人刮目相看。 可叹,万事万物,当真皆有因果。
下图是民国大师最多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81人全是民国院士,他们是国立中央研究院于
李满谈过去
2024-02-15 20:41:50
1
阅读: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