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痉”一例,惜未能当场识破,用药不够熨帖,但愿患者能复诊,给我个机会[可爱]
70老妪,附近村民,到诊室就给我做“心理建设”:邻居被你看好、竭力推荐,慕名而来;年老求诊不易,毛病时间长而痛苦。不少患者都会有类似表达,意在表达对医生的信任和期待,希望医生多费心。我晓得的,放心[嘻嘻]
她的症状是“口中干燥,饮不解渴,心烦,出汗多,不怕风冷,腰背部酸痛、拘束紧迫感”,腰背部拘急感起于产后,已经几十年,此刻颈背腰部还贴了几张伤膏。脉右沉滑,左沉弦,舌质暗。我才疏学浅,一时反应不过来这是个啥“病”,只能硬着头皮先对“症”治疗,用天花粉、葛根、百合、杜仲、郁金、枳壳、僵蚕、蝉衣、姜黄、钩藤,考虑其病机是“郁热阴伤”,要透达郁热,养阴生(升)津。但心里没多大底气,因为没看透“证”!
她离开后,我还在思索,脉沉、汗出、项背强,这不是《金匮要略》讲的“柔痉”吗?“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所幸君药天花粉选对了[笑cry]我大学那点金匮早就忘了,痉就是破伤风,暍就是中暑,湿就是湿气重,对经典的理解仅剩这点印象,如何能指导临床?所谓经典,就是要反复揣摩的学问。我翻开光明中医大学的教材,它对于“脉沉”的解释是——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反沉迟,是风燥邪气灼伤津液,以至营卫流行不畅,筋脉无以濡养而强急,沉迟中必带弦紧之象。这段解释很棒,左脉就是那么一种沉弦拘急的感觉,阴液不足,气血郁滞。右脉沉滑躁动,热邪内伏,所以不断出汗,耗阴,筋脉失于濡养,病起于产后,也可见是阴血大亏。应该增加养阴柔筋之力,倘能复诊,我便可为其绸缪,患者如能坚持看两三次,有效概率会增加,想一次就切中肯綮,无奈我目前没有这个水平[允悲]
伤寒杂病论之宝藏不纯然在经方,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气化学说。附一例柔痉病例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