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质收缩的情况下,目前的造车路径变成了「汽车+」,比如: - 车企(赛力斯)+ICT 巨头(华为) - 车企(吉利)+互联网巨头(百度) - 车企(小鹏)+出行巨头(滴滴) 当然,小米能搞定资质,是个例外。 在现在这种环境形势下(行业卷&经济下行&消费降级),轻装前行,利用自己的优势赋能车企,可能是活下去的最优路径,而这样的合作能不能持久,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找到双方的「最大公约数」。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是,新势力也开始练小号了: 蔚来之后,第二品牌和第三品牌阿尔卑斯和萤火虫应该在明年会有新的进展; 小鹏收了滴滴的造车业务之后,开始筹备第二品牌,首款新车明年就能亮相。何小鹏也剧透了一下,还会有第三品牌。 与传统车企不同,新势力的新品牌是自上而下,过去立住高端品牌人设,现在要做品牌下沉,抢占传统车企的主流市场基本盘(也就是比亚迪这样的盘子)。 传统车企是自下而上,打造新品牌,立住高端品牌人设。 吉利(极氪),上汽(智己),长安(阿维塔),比亚迪(腾势,方程豹,仰望),东风(岚图)等等,扎堆搞新的高端品牌。
在资质收缩的情况下,目前的造车路径变成了「汽车+」,比如: -车企(赛力斯)
马氪说汽车
2023-08-29 14:41:32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