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医圣张仲景开一奇方,仅仅一味药[good]
中医讲,风胜则痒,又讲湿毒作痒,又讲小汗发不出来身必痒。
有一个女孩子,她说自己得了一种怪病,本来只是普通的皮肤瘙痒,奇怪的是,天气一热就痒得厉害,抓手手痒,抓脸脸痒,抓背背痒,天气一转凉又消失了。她试过各种止痒的产品,但都没起到作用。
问此女经常熬夜加班, 喜欢吃火锅烧烤!
经常加班加点,很多时候,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还不忘吃顿宵夜犒劳自己,而她又是一个无辣不欢的人。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古人讲,见皮休治皮。皮肤病的发作部位虽然在皮肤,但有诸于内,必形于外,身体表面的疾病最终都要寻到五脏六腑上去,才是治本。
这个女孩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已经让身体里蓄满了湿和热,大家都蒸过馒头,馒头蒸好以后,一开锅,所有的热气都往外走,往外发,身体也一样,这些湿热憋在身体里,无处可去,只好塞满皮肤毛孔。遇上天气又湿又热的时候,内外因一勾结,自然就要作乱。
这就是中医上讲的,湿毒作痒。见皮治皮,见痒治痒,是治标未治本,只有改变身体湿热的环境才是治疗皮肤瘙痒的根本之道。
这倒也不难,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就记载了一张方子,叫苦参汤,全方仅仅苦参一味药,治疗皮肤湿毒作痒效果很好。
用法也很特别,是把苦参浓煎之后,先喝一两口,然后趁着药液的热气熏蒸,待到药液慢慢温热时,清洗患处。不过,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喝太多,一两口即可,因为苦参大苦大寒,一来有损脾胃;二来身体已经无力去消化、分解这些湿热的物质,苦寒之药用多了更是一个打击。
现代人大多脾胃不好,所以这个方子,改一下,取苦参、艾叶各30克,熬水外洗。
苦参,它是很苦的一味药,苦到什么程度?名列四大苦药之一,“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提到中药的苦味,大家往往会想到黄连,但苦参是比黄连还要苦的,苦到能让你皱眉头。
这么苦的药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本草备要》中说,苦燥湿,寒胜热。湿热去则血气平和,而五脏自安。所以苦参能清热利湿,只要是有湿热引起的皮肤热毒症,苦参都能派上用场。
其次,苦能降。苦参能把肠道里的湿热、浊物通通赶出去,下面的浊物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上面的火热很快就熄灭下去,这叫釜底抽薪之法。
最后,苦入心,《内经》里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有人说,心怎么会痒呢?心当然不会真的感觉到痒,心痒是因为心火旺、心神不宁,也确实有很多皮肤病患者会有体会,越是心情不好,觉得烦乱,越是痒得厉害。苦参清心火,能够把心经的邪热通过小肠排出去。
只要是名字里带参的,都有补益的作用,苦参补益的作用不大,它最大的作用是祛邪,实质上是“以清为补”,通过清理身体内的垃圾来达到身轻体健的目的。艾叶常年生长于光照强烈、山峦朝南的阳坡面,采摘于每年阳气上升阶段的端午前后,药性纯阳,又有很好的止痒效果,二者一寒一温,祛邪又不伤正,好比是给一间潮湿发霉的屋子大扫除一样,待湿热邪气除尽,也就不会再挣扎着想要走出你建起的“牢笼”。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个方子期间,一定要清淡饮食,《难经》上面讲,损其脾者,饮食不为肌肤。当脾胃受损后,人体的肌肤就很难推陈出新。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位女孩一样,因为她改不掉那些不良的日常习惯,还是一如既往的熬夜、吃辣,相当于一边赶贼出门,一边又引狼入室,皮肤疾患就很难好彻底。
了百了-
中医这种东西本来就和世界其他各国的传统医学没什么本质区别。草药这种玩意在千年前全世界医学界都是如此,根据外形和生活习性无端想象其药用价值,根据服用草药后的一些表面感受来推断药效,乃是当时全世界草药学通用的手法; 拔罐这玩意,阿拉伯和欧洲都有,阿拉伯不仅有火罐,还有血罐; 西方是没有阴阳五行,但是有所谓体液学说,中医认为阴阳五行失衡导致人生病,西方传统医学认为体液失衡导致人生病,对应发展出放血疗法
福田心耕 回复 03-20 08:06
无知,西方正在学中医知道吗,美国总统还接见了台湾中医大师倪海厦,暗区允许其在美国行医,放血疗法是中医及与中医类似的世界各地古医学治疗之法,已存在数千年,西医才几百年?夏虫之见而已。
小辰本尊
确定有用?天气热身上就痒,十几二十年了。以前家里大人只是说这个小孩皮肤毒。也没有看过。
呵呵
人类才几万年,现代人才几百年,草履虫多少年了。时间长仅仅是时间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