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北部贾巴利亚难民营的教师阿巴德拉,把褪色的教案本揣进怀里,跟着返乡的人流往北走 ——10 月 10 日停火协议刚生效,以色列军队撤出大部分区域,短短一天就有 20 万人像他这样,踩着碎砖烂瓦往老家赶。远处的废墟在夕阳下泛着灰白色,他想起去年逃离时的火光,鼻子一酸:那间教书 30 年的教室,还能剩下点啥?
这场返乡潮藏着太多血泪,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近两年来的冲突把加沙变成了废墟:90% 的土地被夷为平地,72% 的建筑成了瓦砾,5000 万吨碎石得清 20 年才能完事儿。更吓人的是 “沉默杀手”—— 以军投下的 10 万吨弹药里,10% 没爆炸,藏在废墟里随时可能伤人,光去年就炸伤 200 多人。之前 1 月的停火撑了俩月就崩了,这次虽说拉法口岸要开、电力要恢复,可返乡的人心里都打鼓:家没了咋办?碰到未爆弹咋整?
老话说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可加沙人的根,早被炮火炸得支离破碎。阿巴德拉盼着找见学生的课本,工匠萨米尔想修修自家的铁匠铺,19 岁的莱拉要去看被炸的家是否还留着妈妈的围巾。20 万人的脚步声里,有期待也有恐惧。可这浩浩荡荡的返乡路,真能通向安稳日子吗?那些埋在废墟下的伤痛,真能随着停火慢慢愈合吗?
一、教室的断墙下:课本还在,希望就在别以为返乡只是找个地方住,阿巴德拉的帆布包最懂其中滋味。他蹲在曾经的学校废墟前,用手指扒开碎砖:“去年轰炸时,我抱着最后一批课本跑的,现在想找回来给孩子们上课。” 突然手指被划出血 —— 一块弹片像刀刃似的嵌在墙缝里,这是美制 MK84 炸弹的残骸,爆炸时能掀翻 6 个足球场大的地方。
这 “在废墟里刨希望” 的执着,教书人都懂。阿巴德拉终于在断墙下摸到塑料包,里面的课本页脚焦黑,却还能看清 “巴勒斯坦地理” 的字样。“有个学生以前总说,要带着课本去耶路撒冷,现在他不在了,课本得留着。” 他把课本裹在衣服里,远处传来孩子的哭声 —— 有个男孩捡了个弹壳当玩具,被家长慌忙夺走,“那是要命的东西!”
有个细节特戳心:阿巴德拉在黑板残片上写 “明天上课”,刚写完就想起没水没电,又默默擦掉。“联合国说清除未爆弹要 10 年,可孩子们等不起 10 年。” 正说着,几个家长围过来要借课本,他把包往地上一倒:“分了吧,能学一点是一点。” 课本在废墟上摊开,像一片小小的绿洲。
二、铁匠铺的废墟上:锤子还在,生计就能续加沙城的铁匠萨米尔,扛着生锈的锤子往老街区走,裤脚沾满泥土。他家的铁匠铺炸得只剩个铁砧,可停火消息一到,他立马从南部难民营往回赶:“全家靠打铁吃饭,铁砧在,就有盼头。” 路上要绕过联合国标记的红三角 —— 那是未爆弹的位置,有的炸弹穿透三层楼扎在地下,看着都揪心。
这 “按下葫芦浮起瓢” 的难处,小工匠太熟悉了。萨米尔刚把铁砧擦干净,就发现没煤没铁丝,连喝水都得等援助车。“以前一天能打 20 把镰刀,现在啥材料没有。” 邻居大叔来找他修锄头,两人对着空铺子叹气:“重建要 530 亿美元,咱这小生意就是杯水车薪。” 可萨米尔还是把锤子摆在铁砧上,“哪怕先磨磨旧工具,也比坐着等强”。
有个画面特无奈:萨米尔的儿子想帮着清理废墟,刚搬起一块水泥板,就被他厉声喝止 —— 底下露着半截炮弹引信。“排爆的人说器材不够,只能先标记。” 他蹲下来给儿子讲以前打铁的日子,“等安全了,爸教你打镰刀,比这破炮弹有用。” 夕阳把父子俩的影子投在铁砧上,晃悠悠的像在盼日子。
三、家门口的台阶上:围巾还在,妈妈在哪?19 岁的莱拉攥着妈妈的蓝围巾,在自家废墟前哭了。去年逃离时妈妈说 “去拿证件”,从此没回来。停火后她跟着人流往北跑,心里盼着 “说不定妈妈在屋里等我”,可眼前只剩断墙,连门框都没了。“以前妈妈总在台阶上晒围巾,风一吹特好看。” 她摸着碎砖,突然摸到个塑料盒 —— 是妈妈的耳环。
这 “抱着回忆找亲人” 的滋味,无数家庭都在尝。莱拉加入了寻人队伍,每天跟着志愿者在废墟里喊名字。有天听说有人在医院见过戴蓝围巾的女人,她跑了三小时才到,结果不是妈妈。“有人劝我别找了,可我知道妈妈肯定在等我。” 她把耳环串在围巾上,挂在断墙上当记号,“这样妈妈回来就能看见”。
有件事特暖心:志愿者给莱拉递来饼干和水,说北部刚通了少量援助。她咬着饼干,突然看见不远处有个小女孩在捡课本,像极了以前的自己。“我帮你找吧!” 她拉起小女孩的手,在废墟里扒起来。阳光穿过断墙照在她们身上,莱拉想:妈妈看到我帮别人,肯定会高兴的。
归心再重,也得踩稳脚下的路说到底,20 万人的返乡路,藏着太多 “苦中作乐” 的坚持。阿巴德拉要的不是重建校舍的承诺,是能让孩子上课的课本;萨米尔盼的不是 530 亿的援助款,是能打铁的材料;莱拉等的不是政治谈判的结果,是妈妈的一句回应。
有人说 “停火只是休整期,迟早还得打”,可阿巴德拉反问:“不回来守着,家不就真没了?” 也有人担心 “67 年才能恢复经济,太遥远”,可莱拉的围巾早给出答案:再远的路,也得一步一步走。其实老百姓的愿望特简单:有地方落脚,有活干,亲人能团聚,不用怕突然炸响的炮弹。
战争最狠的,是把 “回家” 变成奢侈的冒险。当阿巴德拉在断墙下讲课,当萨米尔敲响铁砧,当莱拉帮小女孩找课本,这些细碎的瞬间,才是和平最实在的样子。停火协议写在纸上,可回家的路,得靠自己一步步踩出来。
现在阿巴德拉的课本被传看了半个村子,萨米尔换到了半袋煤,莱拉还在每天找妈妈。他们不懂什么重建计划,只知道要守着这片土地。你说,比起谈判桌上的承诺,让加沙的孩子有书读、工匠有活干、亲人能相望,难道不才是最该守护的和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