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上央视,上《舌尖》,甘肃这10大早餐,吊打北上广

甘肃是块被黄河劈开的骨头,祁连山的雪水把戈壁喂出绿洲。先秦时秦人世居陇东,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敦煌、酒泉从此钉在丝路版图。

甘肃是块被黄河劈开的骨头,祁连山的雪水把戈壁喂出绿洲。

先秦时秦人世居陇东,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敦煌、酒泉从此钉在丝路版图。

莫高窟的飞天在崖壁上飘了千年,藏经洞里的经卷被风沙啃出毛边,却还藏着唐人落笔的温度。

风沙里埋着太多脚印,张骞牵着骆驼啃干粮,玄奘裹着破袈裟西行。

定西人把土豆当命,临夏的砖雕刻着牡丹,

正月里张掖的社火队敲着腰鼓,尘土跟着鼓点跳。

这片地不养闲人,只养扛得住苦的魂,

就像黄河在刘家峡拐的那个弯,再难也得往前奔。

今天,跟诸位聊聊甘肃最值得封神的十大早餐……

甘南藏包

藏语称“卓华”,形似牛眼,又称“牛眼睛包子”。

其历史可溯至吐蕃时期,文成公主进藏时传入中原包子技艺,

融合高原牦牛肉、青稞面与牛粪燃料,成就这款适合游牧的便携美味。

每逢赛马节、藏历新年,藏包必上帐篷宴席,象征吉祥团圆。

皮薄如蝉翼却锁汁,透出粉红牦牛肉馅,顶留“鱼眼”小口蒸制,形似雪莲。

咬开先吸汤汁,鲜香裹挟野葱辛香,

牦牛肉醇厚不柴,配酥油茶更显草原深情。

如今,真空技术让这份“雪域珍珠”走向全国,成为甘南待客的“最高礼节”。

酒泉糊锅

丝路古驿的“暖胃密码”,可溯至晚清商旅烩食习俗。

2007年列入酒泉非遗,2013年评“全省名优小吃”。

其魂在“糊、香、脆、滑”,

鸡汤勾芡成稠糊,裹着酥麻花、软面筋、滑粉皮,

姜辣胡椒点睛,一口下去“暖到脚后跟”,酒泉娃子都说“糊锅下肚,寒气全无”。

这碗糊糊,是丝路烟火,更是河西人的“精神原乡”。

临夏锅盔

源自三国蜀军“以盔为炊”的军粮智慧,后融入“外婆贺弥月”的民俗,

外婆击碎锅盔祈求母子平安,成为甘肃人走亲访友的“硬核”礼。

其制作讲究“老酵发面、炭火慢烤”,表皮金黄酥脆如盔甲,内里软香带葱油香豆香,

久放不坏,当地俗语“有牙齿没锅盔,有锅盔没牙齿”道尽其珍贵。

如今电烤炉取代传统铁鏊,

但老把式仍凭气味调碱量,确保“干酥白香”的灵魂不变,成为临夏早餐桌上的“活历史”。

武威米汤油馓子

源自清代教育家郭楷母子的贫寒智慧,

黄米与扁豆砂锅慢熬成粥,后加面糊、炝葱油花椒增香,配现炸油馓子,

成就“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的经典。

这“一熬一炸”暗含“熬人生,炸气性”的河西处世哲学,黄米象征土地馈赠,

扁豆代表生活智慧,是凉州“早喝米汤晚喝茶”习俗的魂儿。

如今早市摊头,铝锅咕嘟着米油浮面的热粥,

竹筐码着金黄馓子,老主顾喊一声“来碗米汤加馓子”,

掰段馓子泡软,软香不腻,这口西北的实在劲儿,攒劲得很!

天水呱呱

源起西汉隗嚣宫廷,其母朔宁太后三日必食,

后御厨流落民间成“秦州第一美食”。

2017年列入省级非遗,传承超两千年,荞麦淀粉慢煮成“锅巴”,

手撕配辣子油、芝麻酱,香辣绵软如舌尖“攒劲”的火,天水人清晨必吃,

配油酥饼和杏茶,元气拉满。

现多保留手撕传统,少数店铺戴手套加工。

滋味里藏着天水人的乡愁与烟火气,一口呱呱,半城故事!

甘肃洋芋搅团

这碗“砸出来的美味”,可追溯至三国诸葛亮“水围城”传说,虽无确考,却添几分历史烟云。

据《康乐风土记》载,陇南人“要得吃好饭,洋芋砸搅团”,

选用高山洋芋,经蒸、剥、捶打千次成团,

配酸菜、油泼辣子,软糯劲爽,酸辣鲜香,一口下去,满嘴都是黄土地的实在味儿。

这碗“土疙瘩”如今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2011年武都洋芋搅团更入选市级非遗,

成了甘肃的“味觉名片”。

老辈人说,“洋芋蛋客”不仅指爱吃洋芋的人,更暗喻陇南人质朴坚韧的性子。

如今,木槽捶打声还在巷子里响,热乎的搅团端上桌,

配一勺自家腌的酸菜,那叫一个“嘹咋咧”!

黄馍

甘肃早餐“顶流”,源自秦汉时期。

陕北非遗传承人杨宝英说,糜子脱壳磨粉发酵,包红枣豆沙馅蒸制,

金黄松软带甜,咬一口“美咂啦”!

华池县黄米馍馍更绝,

石磨磨粉、热炕发酵,蒸时裂成“笑脸”,寓意喜气,

工序9道耗时3天,机器都难替代手工味儿。

这口“黄”从黄土高原来,糜子耐旱,黄米馍馍曾是陕北人“救命粮”,如今成乡愁载体。

甘肃人早茶必配馍馍,岷县还有黄酒泡馍,

油锅儿蘸酒吃,暖胃又暖心,这味儿,攒劲得很!

张掖牛肉小饭

古丝绸之路上的“快餐”。

其名源自面丁如米粒般小巧,实为面食。

相传古时商队途经张掖,需快速果腹,当地人将面团切丁,配炖牛肉与牛骨汤,

既饱腹又暖身,逐渐成丝路重镇的早餐符号。

如今,它已列入张掖非遗,老字号“焦大头”仍坚持手工切丁,

面粒Q弹似米,汤底用牛骨、草果熬煮3小时,加胡辣粉提味,

一口下去,辣香裹着肉香直窜鼻尖,当地人直呼“攒劲得很”。

这碗“饭”里藏着农耕与游牧的交融:

面丁代表中原麦作,牛肉源自河西走廊的牧场,

汤中白萝卜、豆腐、粉皮又添了几分农耕的鲜甜。

清晨来一碗,热乎的汤汁裹着面粒滑入喉,

连汤带饭“呼噜”下肚,元气瞬间拉满,难怪游客说“不吃小饭,白来张掖”。

张掖臊面

人称“甘州早餐扛把子”,起源可溯至周文王“嫂子面”传说,

嫂子以猪骨汤、肉丁、豆腐丁熬热汤面为文王驱寒,后演变为“臊面”。

北宋《梦粱录》载“臊子肉铺”,明代《遵生八笺》记“臊子肉面法”,

2015年列入张掖市级非遗,印证其千年传承。

这面讲究“薄、亮、筋”:

手工双擀杖压出韭叶状薄面,透光见指纹;

鸡汤或牛骨汤底勾芡,加胡椒粉、姜粉调味,琥珀色汤体浓稠透亮,

裹着油炸豆腐丝、卤肉丁,一口下去,辣香裹着骨汤醇厚,

豆腐丝吸饱汤汁“蜂窝”爆汁,面条外滑内韧,

本地人常配韭菜包子,咥(die)一碗,寒天里从喉咙暖到脚板心,堪称“河西版能量炸弹”。

兰州牛肉面

这碗始于清嘉庆年间的“中华第一面”,藏着丝路交融的密码。

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陈维精处学得小车牛肉老汤技艺,经马保子1915年改良“热锅子面”,

终成“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经典,

汤清如镜、萝卜白似玉、辣油红亮、蒜苗翠绿、面条黄亮透韧。

这碗面的魂在汤,甘南牦牛骨、牛肝配花椒草果慢熬五小时,香浓不膻;

面型分毛细、韭叶、大宽等九种,老兰州人最喜“二细”,劲道弹牙。

晨起一碗,配碟“攒劲”的油泼辣子,连汤带面吸溜下肚,那叫一个“满福”!

如今它已入非遗,从街头小馆到海外分店,

这口传承百年的味道,既是兰州人的烟火气,也是中华饮食的活化石。

早晨的街头,热乎的蒸汽冒起来,人们蹲在路边啃包子、吸溜面条。

你尝一口,那味道钻进去,不只是香料和面,是千年的活法。

甘肃的早餐不用说话,吃就行。

吃完了,人踏实了,日子再难,也能往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