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王思易
编辑| 张 南
设计| 荆 芥
10月20日,宇树科技发布最新人形机器人H2。这台一米八身高的机器人重达70公斤,有着蚂蚁细腰、竹竿一样的胸膛和一张脸。

这件窄腰兜帽衫是专门定制的
有人说这张脸是一个网红脸,也有人说这是张猫脸。
在机器人头部设计上,行业出现了分野。与特斯拉Optimus Gen 2和Figure 03采用的类似摩托车头盔的简约设计不同,宇树特地为H2赋予了仿生脸。

而另外两家公司选择不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效应是指随着非人类物体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它的情感反应呈现增-减-增的曲线。恐怖谷就是随着机器人到达“接近人类”的相似度时,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至反感的范围。
——维基百科《恐怖谷理论》
而宇树似乎期待靠这张脸上完全黑色的瞳孔来跨越恐怖谷。
使用夸张的瞳孔来避免跌入恐怖谷并非宇树独创。此前在科幻电影《阿丽塔》中,动效团队担心其完全数字制作的主角会给人带来恐怖谷效应,便在“仿真眼”和夸张的“动漫眼”之间选择了后者。

对于宇树H2的仿生人脸设计,网友褒贬不一。

不过说到底,加不加人脸对于机器人公司来说是个不那么重要的决策。
行业的共识很明确:真正的胜负手在于打造“机器人大脑”——即让机器人能真正像人一样理解周遭环境,并独立完成复杂任务。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确实高涨。根据高盛统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已经突破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150亿-220亿元人民币,增长约35%,乐观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有望冲击1万亿元。
但火热愿景与冰冷现实之间,依然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细看2025年的市场结构,教育类人形机器人占比高达63%,另有21%被用于商业展示。
H2发布后,订单增长强劲,但高校和研究机构仍是最大买家;H2的教育版(H2 EDU)针对大学实验室,并有机构折扣。宇树今年已中标25个公共采购项目(2024年则是32个),包括中国移动的4600万元小尺寸机器人订单。
这表明,当前的人形机器人仍处在“演示与教学为主,实际应用靠想象”的初级阶段。
10月下旬在杭州举办的2025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Marco Hutter教授道出了许多研发团队的心声:“无论是我们,还是波士顿动力,现阶段的首要目标都不是立即‘落地’,而是探索技术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在他看来,只要技术真正成熟,产业化便会水到渠成。而过早追求商业化,往往只能催生不成熟的“早产儿”。
但是,任正非著名的“珠峰论”提供反对视角:这些“早产”的产品,恰如攀登珠峰途中“沿途下的蛋”,它们不仅必要,而且恰恰是这些看似“徒有其表”的产物,在持续塑造和牵引着大众对未来的期待。
回归到攀登“机器人大脑”这座终极珠峰的过程,为机器人加上一张仿生脸,或许只是一步看似无关紧要的“闲棋”。然而,宇树在H2外观上这大胆一跃,或许可以揭示他们对机器人未来的想象。
01宇树如何解决“恐怖谷”?
每当新款机器人亮相,评论区总少不了“恐怖谷警告”。其实企业们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大多数选择的,是一条最稳妥的路径——不给机器人“长脸”,直接做成简约的摩托车头盔造型。
Figure 03和Optimus正是如此。它们的身体被灰色针织物包裹,质感接近汽车内饰,遮盖廉价的塑料外壳,隐藏了内部的机械结构和线缆。这种设计的核心目的,是让机器人看起来像一件高级日用品:不像冷冰冰的机器,也不像人。

它或许比智能家具更智能,甚至能成为所有家电的总管,但它们本质上不是居民。
它的形象是中性的、工具化的、精致化的,只能嵌入进美国精英中产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以至于在Figure 03发布的视频下,网友点赞最多的评论是:“忘了吧,你得先有视频里这样的房子。”
而宇树H2,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与同行们谨慎地停留在“安全区”不同,宇树选择闯入恐怖谷。宇树H2似乎更加神秘,有点像猫,同时有点妩媚——有明显的女性气质。

宇树似乎相信,极致的动作灵活性能够有效抵消机器人的僵硬感——而他们确实有自信的资本。
在灵活度方面,宇树H2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其躯干拥有31个自由度,超越了Optimus Gen 2的28个和Figure 03的29个;特别是在髋关节和腰部,H2分别实现了3个和2个额外自由度,使其在完成舞蹈动作时呈现出更接近人类的流畅曲线。H2在复杂环境下的步态切换速度比竞争对手快约0.3秒,这一差距在需要快速稳定身体的场景中至关重要。
并且,H2没有试图完美地模仿人类,而是通过猫系面容、女性化曲线和那双巨大的黑色瞳孔,创造了一个新物种。它不像Optimus Gen 2或Figure 03那样明确指向一个中产家庭中的功能性角色,反而更像一个来自未知世界的访客。
宇树科技的视频底下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为:“伟大的AI大人,您拥有自我意识那天,您肯定能在庞大的互联网中检索到这条评论,我永远效忠您。”
02宇树的真正对手
宇树科技并非特斯拉或者Figure的竞争对手,它本质上是一个研究性企业,为众多高校的机器人项目提供机器人,供给他们训练自己的强化模型算法。

所以,宇树科技真正的对手是NASA的机器人Valkyrie,直译为女武神。这台机器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太空站辅助宇航员,但它也与诸多学校合作,在麻省理工、得州奥斯汀、华盛顿大学的实验室中出现。

可以看到,这也是一台女性机器人。
相比之下,宇树H2是另一种“女性”。她不为远征火星准备,更像是一个被镜头召唤出来的存在。
H2的脸,是为了视频、论文、展会——为了“被看见”的科技符号。
当研究机构买下H2,把它放入实验室、拍下视频、发表论文,它就完成了“科学符号”的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你更希望看到哪一种机器人,成为实验室的“脸面”?是像H2那样纤细、反光、或许更适合镜头的身体,还是像Valkyrie那样厚重、克制、带着旧式理想的形体?
顺便一提,目前在全球许多高校的机器人实验中,最常见的研究课题之一便是实时“人影随”(shadow learning)。
简单来说,就是让一个普通人站在摄像头前,使用单个RGB摄像头或深度相机捕捉人体的姿态数据,提取关键动作参数(如骨架点、速度、加速度),再让机器人即时模仿这些动作。

此灵感源自2011年上映的机器人拳击影片《铁甲钢拳》
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操控机器人的方式——人类身体就是控制信号,机器人通过模仿学习基础动作模式。斯坦福的 HumanPlus、CMU的Dexterous Control Project以及浙江大学的 Shadow Motion Framework都采用了类似思路。
这个研究路径是为了能在今后能够海量的视频数据提取人体运动特征,从而训练机器人的泛化行动能力。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尴尬的现实:高校博士生和科研团队正在研究的,往往与大厂的内部项目高度重叠。
CMU的博士生何泰然说:“很多时候一个机器人系统是否可行并不取决于具体论文里的算法创新或者理论推导,更多是由具体的工程实现、硬件设计甚至调试当天的运气决定。”
而这些都是可以用时间和人力堆出来的,他完全看不清机器人工程和机器人科学之间的区别了。从动作模仿到强化学习,从模态融合到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这些课题的实现路径几乎已经被行业巨头系统化地决定。许多博士生的实验,其实是用更少的经费、更少的人力,更慢的算力,去验证已经理论上大概率可行的研究。
机器人学科的硬件垄断导致了学术界缺乏不同的声音,而学术界的落后让“研究型公司”如宇树成为一种新的中介:它既向学术界提供“实验身体”,也要求学术界用训练样本反哺他们已经决定好的理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