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平常不喝豆浆、不吃豆腐、毛豆也不嗑,炒菜也不用大豆油,这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啊,你可能低估了大豆的存在感。根据统计,如今超过60% 的加工食品里都含有大豆成分。别信?你去超市随便拿一包零食、饼干、沙拉酱、辣酱,翻过来看配料表,里面的植物油大概率就是大豆油。
除了大豆油,还有一种你肯定接触过的东西——大豆卵磷脂。这东西是乳化剂的“和事佬”,让牛奶和可可不再“水火不容”,巧克力吃起来才顺滑。奶粉、速溶咖啡、面包、糖果饮料里,都少不了它。
再往下数,还有酱油。没错,酱油本质上就是大豆的“黑化版本”。可以说,不管你爱不爱吃豆制品,大豆都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今天这篇,就带大家从起源、饮食文化、营养价值,再到国际格局,完整梳理一下大豆的前世今生。
大豆的学名是双子叶植物豆目豆科大豆属,也叫黄豆。我们熟悉的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虽然同属豆科,但并不属于大豆属。
目前已知的大豆属有28 个物种,大多数在澳大利亚。真正被驯化为农作物的,是东亚地区的野大豆。它们原产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
不过,野大豆并不好种:豆粒小、产量低、还容易“自爆荚”,加上缠藤厉害,十分难收。但这些缺陷,在几千年的人工驯化下逐渐被解决。
考古学表明,至少在7500~9000 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栽培大豆了。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豆粒,形态介于野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正是驯化过程的见证。
在古代文献中,大豆被称作“菽”,是“五谷”之一。《诗经》《礼记》《吕氏春秋》里都有记载。也就是说,大豆不仅起源于中国,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国人餐桌上的核心作物。
当然,日本和韩国也想争这份“起源权”,因为他们也有几千年前的大豆样本。但从基因组学研究来看,现代大豆主要还是来源于中国的普系,日韩可能有过局部驯化,但最终被中国大豆品种取代。
“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这是《本草纲目》里的记载。相传 2000 多年前,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误将豆浆和石膏混合,意外得到了凝固的“豆花”。一尝之下,竟然别有风味,于是便有了豆腐的雏形。
后来,北方人多用盐卤点豆腐,南方人喜欢石膏豆腐,山东一些地方则用发酵过的酸浆点豆腐。现代工艺里,还有“内酯豆腐”,用葡萄糖酸内酯让豆浆凝固,口感细嫩柔滑。
可以说,豆腐是中华饮食智慧的结晶,从偶然的实验,发展成今天风靡全球的健康食品。
酱油的起源比豆腐更早的,是酱油。早在3000 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了“酱”的雏形。
最初的酱并不是液体,而是鲜肉剁碎发酵而成的肉酱,贵得只有皇帝能享用。后来,人们发现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而且便宜,于是用大豆来酿造,逐渐演变成了清酱、酱油。
发酵是酱油的灵魂。传统工艺里,要经历“春曲、夏酱、秋油”,自然发酵至少半年以上,才能形成浓郁的风味。
现在,挑选好酱油,除了看“高盐稀态”(意味着长时间发酵),还要注意“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数值越高,酱油品质一般越好。当然,有的厂商会直接加味精提高数值,所以也要留个心眼。
有趣的是,大豆英文soybean的“soy”,很可能就来自“酱油”(日语“しょうゆ/shouyu”),可见在西方人眼里,酱油才是大豆文化的代名词。
今天的世界大豆版图,早已不在亚洲,而是美洲三国称霸。
巴西:产量占全球约 40%,稳居世界第一;美国:约 29%,但出口严重依赖中国市场;阿根廷:约 12%。三国合计占到全球八成以上。相比之下,中国大豆年产量只有2000 万吨,占比不到 5%,远远满足不了1.3 亿吨的需求。
结果就是,中国每年要进口至少 1 亿吨大豆,其中大部分来自巴西。
为什么不自己种?有三个原因:
占地太多:如果完全国产化,需要占用全国 40% 以上耕地,不现实。产量不高:中国亩产水平比不上美洲的大型机械化农场。用途不同: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食品(豆腐、酱油等),已经够用;缺的是榨油用的“油用大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美贸易战时,大豆会频频上热搜。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买家,美国大豆出口又严重依赖中国市场,一旦不买,美国豆农立马就急了。
巴西大豆崛起,其实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20 世纪 90 年代,巴西科学家改良了土壤,又培育出适合热带气候的大豆品种。于是,原本广袤的塞拉多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后来,种豆热潮还扩展到亚马逊地区。
有研究显示,至少 20% 的亚马逊雨林砍伐,是为了种大豆。大豆带来了外汇和出口增长,但同时也带走了热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是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典型矛盾。
大豆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营养学上的“超级食物”。
蛋白质含量:约 36%,比大部分肉类还高。蛋白质质量:大豆是少数几种“完全蛋白质”植物之一,含有全部 9 种必需氨基酸。脂肪:85% 是不饱和脂肪酸,其中超过一半是亚油酸,有助心血管健康。维生素与矿物质:富含 B 族维生素、维生素 K,以及钙、镁、钾、铁等多种矿物质。正因如此,植物肉、素肉制品几乎清一色用大豆蛋白制成。
唯一要注意的是,大豆也是常见的过敏原,过敏体质人群要避开。
大豆的故事,既是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农业与国际政治的缩影。
从几千年前的“菽”,到刘安的豆腐,再到酱油的跨洋传播,大豆把东亚的饮食智慧带到了全世界。
而今天,它又成了全球化博弈的核心农产品之一,牵动着中国的饭碗安全,也改变着南美洲的生态版图。
也许下一次,当你端起一碗豆浆,蘸着酱油吃豆腐时,不妨想想:眼前这小小一粒豆子,其实承载着人类几千年的智慧与现代世界的复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