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汉文帝既不是刘邦选的,也不是刘恒自己选的。
而是高祖的那一帮功臣选的。
从出生到被推上皇帝的宝座,汉文帝的命运并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一路走来,文帝最要感谢的就是他的母亲薄姬。
薄姬最早被其母魏媪,也就是魏老太太,因为一句“当生天子”的话,”把她送入魏宫。魏王豹也因为这句话背叛刘邦,结果最终被刘邦打败,最后被周苛杀死。
随着魏王豹被杀,在输织室中的薄姬被刘邦发现,并纳入后宫,只不过薄姬虽长的有几分姿色,但是在刘邦后宫并不突出,刘邦早就忘记了这个女人。
不过薄姬有两个朋友,她们曾经约定:“先贵无相忘。”
她的两位朋友先后被刘邦宠幸,只有她没有得到宠幸。这两人不只是为了帮助薄姬还是仅仅拿她当做乐子,“不经意”间,把她们曾经的约定,吐露给了刘邦。
刘邦听说之后,当晚就临幸薄姬。这种宠幸带有一丝的怜悯,以此推断,薄姬的长相并不能算作很出色。
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不过薄姬很争气,就因为这一次宠幸怀孕,生下了刘恒。为了防止后人把刘恒跟魏豹之间产生某种联系,《史记》特意点出:
“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诏内后宫,岁余不得幸。”--《史记·外戚世家》
“岁余不得幸”完美的避开了,可能出现的血统问题。
这一次宠幸之后,刘邦再也没有宠幸过薄姬,在当时看来可能是霉运,从事后来看,反而是一种幸运。
薄姬既没有得到刘邦持续的宠幸,刘恒的封地也被安排在了代地这个作为抵抗匈奴的前沿阵地。
不管是刘恒还是薄姬对于吕后或是功臣集团都没有威胁。
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后薄姬希见高祖。--《史记·外戚世家》
分析刘恒为帝的时候不必过于把“当生天子”的预言当成历史的必然,很多看似必然的结果,其实是偶然所得。
薄姬的身份与遭遇已经决定了,刘恒当皇帝的可能微乎其微,而且通过史料的记载,她并没有卷入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皇位争夺战。
或许只有站在权力之巅或者看到过权力这座活火山的力量后,才能够知道,远离这座火山才能不被岩浆融化。
薄姬的低调我不认为是装出来的,刘邦选择把她充入内宫的时候,不是因为她的“艳名”,不是因为魏国宗室的背景,更不是有“当生天子”的预言,只是因为她长的有几分姿色,但也决没有到了美艳出众的地步!
当刘邦死后,被刘邦宠幸过的妃姬都被吕后幽禁,只有薄姬得以出宫,随儿子去到代地,我认为当时薄姬的想法很简单,活下去,而且是跟自己最爱的儿子一起活下去!对于遥不可及的皇位,本就不敢怀有任何的奢望。
刘恒母子的低调甚至到了不值得吕后拉拢的地步。
齐王刘肥的儿子刘章,娶了吕禄的女儿为妻。
赵王刘友,娶吕氏家族的女儿为妻。
梁王刘恢,娶吕产的女儿为妻。
结果刘友被幽杀,刘恢因为爱姬被吕产的女儿鸩杀而自杀。
吕后想要徙封刘恒为赵王,赵地相对于代地,不管是地理环境,安全系数,富庶程度等都比代地好很多,不然刘邦也不会把刘如意封到赵地。
面对吕后的拉拢或者试探,刘恒以“愿守代边”为由推辞掉,到了这个时候,刘恒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把自己边缘化,无害化。
也就在此时,刘恒成了刘邦子嗣中年龄最大,这也会使他必然成为吕氏集团最大的威胁,此刻是刘恒最危急的时刻,他知道这个时候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他依旧保持着低调的行事作风,而吕后也没有把吕氏女嫁给刘恒为后。
吕后死后,吕氏集团遭到了清算,功臣集团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刘邦的儿子中刘恒年龄最长,外戚“薄氏谨良”,刘恒又长期在代地,在宫中没有根基。这样的“素人”非常适合。
最终历史选择了刘恒,这是偶然促成的必然。刘恒的故事也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演绎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