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没有败绩,威震六国,但是他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卒四十万后却宁死也再不肯再对赵出战,最终被黜为士卒,赐死于杜邮,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士兵的生命、百姓的税收是财富,可以被消耗,但不能被浪费,白起战无不胜就是因为做到了这点,赐死白起后秦国接连大败失地则是因为秦昭襄王做不到。
秦赵在上党开打时,以赵孝成王为首的赵国高层在接不接收上党郡,与秦国战到底还是出让部分利益媾和,摇摆不定。赵孝成王选择【我全都要】,一边和秦军正面交战,一边派使臣媾和。
打到底或直接出卖部分利益媾和都没有问题。强硬打,可以发起合纵;出卖利益媾和,可以与秦国结盟从他国身上找补。赵国既要又要的行为,被秦国外交使团在国际上大肆渲染两国要媾和结盟,赵国外交彻底被孤立。
燕国与赵国素有争端;参与五国伐齐与齐国结仇;韩国已与秦媾和,这三国指望不上;魏楚两国,搞不清赵国真实战略意图,再被秦国拉拢,赵国彻底陷入孤立。
打到长平之战时赵国外交孤立有多严重?赵国已经被逼到找关系最差的齐国借粮,齐国不给。
赵军主力被歼灭后,白起迅速平定上党全境,请秦昭襄王增调军队和粮草,要抓住最佳战机一举灭赵,此时的时间是公元前260年9月。
这个时候战机有多好:
齐、燕和赵关系不好,拉拢和解、集结军队、组织战役需要时间。
韩、魏和赵关系好一些,距离更近,集结军队、组织战役需要时间,国内意见分裂只有部分意识到事态严重性,仍在观望,甚至幻想渔翁得利。例如后来邯郸之战时,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却又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楚距离最远,鄢郢之战后一直恐秦,与赵结盟抗秦意愿低,外交拉拢、集结军队、组织战役需要时间。
赵国主力被歼灭,国内物资匮乏,全国上下一片恐慌,后备兵员丧失殆尽,重新征召哪怕是老人、未成年人,以及集结军队都需要时间。
白起灭赵什么部署呢?分兵三路:
一路由王龁率领,攻占赵都邯郸以西的要地武安、皮牢;一路由司马梗攻占赵太原郡;白起自统一路主力驻留上党,准备进攻邯郸。公元前260年9月开打,仅1个月就拿下了太原、武安、皮牢,完成对邯郸的战略合围,第一次邯郸之战开打。
后面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秦昭襄王和范雎君臣双人组把最佳的战机葬送,韩赵两国经谈判于公元前259年1月正式和秦国媾和,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命白起撤军。
这次媾和为赵国赢得了接近1年的喘息之机,赵国抓住这个时间紧急征召全国可用之兵,修筑防御工事,平原君赵胜都把妻妾、仆人编入军队了。赢得喘息的时间后赵国积极改善外交并撕毁了和约,拒不交付割让的城池。
秦昭襄王大怒,于公元前259年10月攻打邯郸,第二次邯郸之战开打。
赵国危急时刻进行一系列外交行动(为后世留下了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等成语)争取各国支援,第一批救赵的韩魏联军抵达已经是公元前257年12月。
经过近1年喘息的赵国在被包围26个月之后迎来了第一批诸侯援军,如果是长平之战后那个最佳战机之时,全国无可用之兵、物资匮乏、上下一片恐慌、外交陷入孤立、邯郸被战略合围的赵国,能在长平大胜士气大振的四五十万秦军打击下,坚持26个月到外交拉拢诸侯、诸侯国内统一意见——组织集结军队——机动至邯郸战场——与赵军夹击秦军的那个时候吗?
极大概率是不能,因为白起说赵国做不到,在那个时代,白起是最有资格说“没人比我更懂战争”的那个人。
如果按白起的战略计划秦国能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1.最好结果:攻破邯郸,再以太原郡、邯郸为基地迅速扫灭赵国全境。
2.一般结果:攻破邯郸,但无法独吞赵国,与韩、魏、燕、齐瓜分赵国。
3.最差结果:无法攻破邯郸,撤军,吞下太原郡,完成对赵国地缘上的战略挤压,使赵国再无天险。
那么,在秦昭襄王和范雎这两个人的操作下秦国达成了什么结果?
地狱结果:秦国给了赵国喘息之机使得赵国守住邯郸并组织反秦合纵,秦国在邯郸之战整场战役中付出20万的伤亡,长平之战后的战果付之东流,赵国守住邯郸并收复太原,诸侯联军大败秦军,秦国割地求和,国力大衰。
现在把时间调回秦韩赵和谈之后,赵国撕毁合约,秦昭襄王准备发动第二次邯郸之战的时间节点,也就是公元前259年10月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和范睢两个人把一切都搞砸之后,寄希望于白起再次出面来收拾局面,那么白起是怎么说的:
白起给秦昭襄王分析局势:赵国不再是长平战后兵员枯竭、全国恐慌、物资匮乏的时候了,经过休养的赵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而且此时也已经摆脱了外交孤立的局面,当下不应该攻打赵国应保存实力等日后另寻战机。
秦昭襄王剧照
在白起三十多年来攻打诸侯无一败绩之后,秦昭襄王一直认为自己是天下的霸主,但现在的他已经被赵国撕毁合约整破防,上头了,你不给我把面子找回来,那我找别人一样把面子找回来,怒而兴师,派五校大夫王陵伐赵。
士兵的生命、百姓的税收是财富,可以被消耗,但不能被浪费。秦昭襄王显然不明白这一点,结果是王陵在邯郸大败,秦军伤亡巨大,此时仍处于第二次邯郸之战期间,他觉得当下的局面已经非白起不能收拾了,没有白起真不行,再次让白起挂帅,白起说自己病了去不了。秦昭襄王非常好面子,自己不愿意再去找白起,就派范雎去找白起再谈:
范雎历数白起三十多年来的显赫战绩,说你那么厉害,什么仗你打不赢,那么多艰难的仗你都能打赢,不仅是以少胜多的打赢,还是歼灭敌军的彻底胜利,现在秦军人数还比赵军多,这你能打不赢?
范雎剧照
那么白起是如何回答的?
白起说:以前我能打赢那么多兵力不占优的仗,不是因为我用兵如神,而是因为每一次我都抓住了敌方的内部矛盾、抓住了敌军的失误、在敌方内部失和弱点暴露的情况下达成了毁灭性打击。
然后白起分析了一下当下的局势:秦国没有抓住最佳战机,赵国已经喘过气来,还会拉上别的诸侯联军,我们现在已经把弱点暴露出去了,此时的形势对我们不利,打这种仗对秦国国家利益只有危害没有收益,而且我现在病了(白起年纪确实很大了,也有可能是称病)去不了。
白起面对范雎这个葬送最佳战机、毁灭数十万秦军将士成果的人,没有破口大骂把他赶出去还好好地讲道理,已经是把私人恩怨放在一边,顾全大局了。
白起剧照
范睢听了白起的分析惭愧地走了,然后他把白起说的话告诉了秦昭襄王,结果秦昭襄王再次破大防:没有你白起我就不信我不能灭赵了!于是又让王龁代王陵伐赵,结果死伤甚多,屡次不胜。
如白起所料,赵国已重新征召士兵,大量修筑防御工事,秦军强攻邯郸现在已经是公元前257年大约八九月份了。白起评价第二次邯郸之战的战况,说不听我的建议现在结果如何?
这话不知是谁传到了秦昭襄王那里,他数次破大防之后非常愤怒,来找白起,白起从病床上勉强起来说话。
王龁剧照
秦昭襄王说:就算你病了,但只要为我出征就有功,我会更加重赏你,如果你不去,我恨你!(如君不行,寡人恨君。)秦昭襄王表示只要你愿意为我找面子,哪怕找不回来也没关系,我现在只要自己的面子、天下霸主的尊严。
白起说:我知道出征败了也不会有罪,但还是想请大王听我一句劝,灭赵最佳战机已经葬送,现在局势对我们不利,我们应该忍一时之退让,日后再寻良机分化诸侯,逐个击破,没必要现在和赵国死磕,你不听我的劝,要从赵国这找面子,治我的罪没关系,从我身上能找回威严,但老百姓那你就没威严了,打这种不该打的仗只会让老百姓受损失。明君应该爱惜自己的国家,忠臣应该爱惜自己的名誉,把国家搞破碎了不能再重新完整,死去的士兵们没法复生。我宁愿自己得重罪而死,不能拿将士们的生命去打这种于国于民无益的仗,这样就是辱没了这支军队,大王你好好听我一句劝吧。
白起的话让秦昭襄王无言以对气得直接走了。范雎表示,大王没请动那我再去请白起最后一次,白起仍称病不起。昭襄王于是将白起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三个月之后,此时应该是公元前257年12月,韩魏联军抵达邯郸,联合赵军夹击秦军,秦军大败伤亡惨重,战败消息传来秦昭襄王更加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孙子兵法里讲,没有利益不要动兵,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愤怒而随意动用军队,将军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而作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明君应该慎重对待战争,良将也要警惕战争,这样才能安定国家保全军队。
为什么白起宁死不肯再挂帅伐赵,因为他认为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将士们的生命,比国君个人的脸面、情绪更重要。
士兵的生命、百姓的税收是财富,可以被消耗,但不能被浪费,白起就是这财富的最佳使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