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顶级阳谋:看两千年前的古人如何用货币战争征服两个国家

2000多年前的古人用阳谋就能征服两个国家,而且不费一兵一卒,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便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货币战争,也是不战

2000多年前的古人用阳谋就能征服两个国家,而且不费一兵一卒,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便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货币战争,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顶级阳谋。

公元前686年的某天,管仲向未来齐国国君公子小白射出了致命一箭。

从管仲的视角看,这一箭非射不可。当时齐国群龙无首,陷入内乱,两大继承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之间有着你死我活的矛盾。管仲当时站在公子纠一边,除掉小白,管仲就能从龙入关,一跃而起。

历史跟他开了个玩笑,管仲这一箭射中对方衣服上的钩子,公子小白靠装死骗过管仲。他随即星夜兼程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

这个玩笑开大了。从哪个角度看,管仲都难逃一死,又是站错队,又是对齐恒公下死手,一旦尘埃落定,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下,管仲必死无疑。

可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公子小白即位后非但没有杀管仲,还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把整个齐国的命运都交给了这个曾经不共戴天的仇人。

齐恒公的大公无私成全了管仲,也成全了自己。

就这样,这个曾在市井中叫卖鱼盐的卑微商贾,在公子纠门下如履薄冰的谋士,摇身一变,成为齐国的二把手。

这时的管仲虽然位极人臣,但他手里的牌面并不好。作为老牌诸侯,齐国这时已经病入膏肓,如同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的顽疾积重难返。

经济方面,齐国贵族私占东海盐田与泰山铁矿,井田制的名存实亡又让国家财政难以为继;政治方面,朝堂之上尔虞我诈,奸臣横行,腐败透顶;军事方面,戎狄部落袭扰边疆的同时,各诸侯国还动不动就来咬一口。

面对这样一副烂摊子,管仲深知不破不立地道理,公元前685年左右,在他的支持下,一场席卷齐国的改革运动开始了。

经济方面,管仲派遣官吏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的品质来征收相应的赋税,并且鼓励农民开垦荒地,降低土地税,仅仅五年,齐国的粮食产量翻倍。另一边,管仲又将盐矿、铁矿收归国有,让国家瞬间暴富。

政治领域,管仲打破贵族世袭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小小的放牛郎,就因为耕田的时候唱了首《饭牛歌》展露才学,就被管仲破格提拔为大夫。

军事方面,管仲提倡寓兵于农,极大地扩充了兵源。为了让齐军战斗力迅速提升,他不惜重金,为齐国军队锻造铠甲,并改革战术。一番操作下来,齐军终于扬眉吐气,此后齐军令行禁止,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虎狼之师。

翻天覆地地改革后,齐国终于涅槃重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县)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后世常说“春秋五霸”,齐恒公正是五霸之首。

管仲当然是齐国霸业的缔造者,他的改革充满权谋机变,成为后世改革家争先模仿的对象。直到今天,他的智慧依然如北斗悬天,指引着治世之道。

1.让利于民的超前改革

春秋战国时代改革家数不胜数,齐国有管仲,魏国有李悝,楚国有吴起,更有大名鼎鼎的秦国商鞅。他们的举措,有的被叫做改革,有的被称为变法,其目的都是让国家从乱世中脱颖而出。

这其中,如果说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李悝的变法最有先见之明,那么管仲的改革一定是最超前的那个。

为什么这么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商鞅、李悝变法的核心都是“富国强兵”,也就是让国家富起来,让军队强起来。他们的变法措施都围绕着“耕战”进行,也就是种地和战争。商鞅更是将农业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凡是能让老百姓好好种田的招儿他都用上了,比如鼓励开荒、不让老百姓自由迁徙、打击商业。商鞅认为,老百姓不能太穷,太穷吃不上饭谁愿意替国家卖命;他又认为,老百姓不能太富,富人贪图安逸谁愿意上阵杀敌。

所以,商鞅的策略是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让老百姓靠种田维持温饱,防止他们通过经商富起来。

但管仲就不一样了,管仲认为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让百姓先富起来。他还提倡,统治者要主动满足人民安逸享乐的愿望。高中课本上那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出自管仲思想。

可能是商人出身的缘故,管仲对商业的态度极为友好。他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本末同样重要。所以,管仲改革不但没有打击齐国的商业,反而出台各种利好措施。

比如,管仲在齐国专门设立商人招待所,为外国客商提供歇脚的地方,来的人越多,接待的规格就越高。担心国内官员刁难这些客商,管仲还规定,如果遭遇官员不作为或者乱收费,可以直接投诉,由官方出面处罚这些官吏。

对国内的商人,管仲也不主张打压,反而是给予种种照顾。他规定齐国产出的鱼和盐可以自由出口,进出关隘也只需登记而不征税,出口其他商品也只收一次税。

对商业的开放和包容使得齐国的商业迅猛发展,天下商人像流水一样涌向齐国。

除此之外,管仲还倡导消费,鼓励民众购买奢侈品。用今天的经济学观点看,这是保持经济流通的手段之一,只是这种手段放在两千多年前还是太过超前了。

后世普遍认为,管仲在经济领域的改革相当成功,是齐国迅速崛起的密码。

尤为难得的是,富强后的齐国似乎并不喜欢开疆拓土。据统计,齐恒公在位42年间仅灭掉了两个小国,还经常出兵保护友邦。比如,为保卫燕国齐恒公曾派兵击退山戎,为保卫邢国又派兵击退狄人。并且齐恒公多次出面协调各国矛盾,甚至帮助他国发展经济。就连曹操在《短歌行》中也称赞齐恒公,说他威慑天下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德行。

曹操称赞齐恒公其实也是变相夸奖管仲,正是这位乱世重臣的超前改革给了齐恒公纵横捭阖的底气。在春秋大乱中,齐国之所以屹立不倒,管仲居功至伟。

2.变局:你死我活的春秋大乱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身死骊山。其子周平王仓皇东迁,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东迁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是权力格局的彻底崩塌,自此之后,“天下共主”的光环黯然失色,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而是“自诸侯出”。诸侯们窥见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王权衰微,丛林法则的时代已然降临。

失去周王室的约束,诸侯国如同挣脱锁链的猛兽,他们互相攻伐,动不动就要斗个你死我活。春秋三百年间,战争频率远超夏商西周。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多达483次,平均每年都要打一场大仗。周王室沦为路人甲了,诸侯们也不用看周天子脸色行事,有些做事出格的甚至公然欺负天子。

就拿郑庄公来说吧。他仗着自己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有事儿没事就拿周天子当出气筒。周恒王十三年,忍无可忍的天子终于下定决心跟郑庄公撕破脸皮。他率领王室仅剩不多的军队,联合蔡国、卫国、陈国一同讨伐郑国。繻葛之战中,周桓王身先士卒,誓要一雪前耻,结果却是大败而归,肩膀上还中了一箭。郑庄公这边得了便宜又卖乖,作为臣子,他还不忘派出使者慰问受伤的周恒王,算是扯下来周王室最后一块遮羞布。

郑庄公欺压周天子只是这场乱局的一处缩影,春秋时期,各国将周礼踩在脚下,齐、晋、秦、楚四强并起,一些小国要么被吞并,要么沦为大国附庸,兼大并小的战争此起彼伏。史书记载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到末期的时候只剩下20个左右,大部分国家都消失在乱世洪流中。

这样的变局之下,仁义道德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相反,它还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

公元前638年,宋国楚国之间爆发战争,楚军渡河时,有人向宋襄公建议,敌众我寡,不如趁楚国渡到一半发起进攻,这样才有胜算。

宋襄公摇了摇头说,君子不能乘人之危。

结果呢,楚军列阵完毕后宋襄公才下令发起进攻,宋军大败,就连宋襄公也中了一箭,第二年伤重而亡。

礼仪道德消失,丛林法则取而代之,战争的浓度不可避免地上升了。大国诸侯靠着武力和刀兵纷纷称霸,晋文公践土会盟、楚庄王问鼎中原、秦穆公称霸西戎……霸主们用铁与血证明:唯有实力,才是乱世中唯一的通行证。

管仲和他的齐国却是这乱世中的意外。所谓“兵者,不祥之器”,战争会消耗物力、人力、财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干太多了,国家也会陷入漩涡当中。管仲以他的商人头脑思考战争,并从发掘出了另一种解决敌人的方法。

由之而来的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战,也可以说是阳谋的顶级运作。利用经济战,管仲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最大的矛盾。而且,管仲的手段绝非灵光乍现,从衡山之谋,到买鹿制楚,再到种桑误国,管仲一次次证明了阳谋的价值。

3.衡山之谋:兵器背后的粮食危机

公元前七世纪某个春天,衡山国的铁匠铺里火星四溅。这个以铸造锋利兵器闻名的小国,突然迎来一拨拨神秘的齐国商人。

这些齐国商人仿佛都不缺钱,他们开口就要买光铁匠铺里的所有武器,矛戈剑戟他们一概全收,而且开出的价格大大高出市场。

衡山国地处太行山脉之中,其军械锻造技术闻名于世。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铁质武器开始出现在战场上,成为比青铜武器更致命的存在。可惜的是,衡山国虽然擅长制造兵器,但他们毕竟只是小国诸侯,国土狭窄,人口不多,没有称王称霸的实力。

齐国商人的突然到来打乱了衡山国的兵器制造业。铁匠铺的主人发现,齐国人对兵器的渴望接近疯狂,大笔的财富就这么涌向衡山国。

齐国买武器,别的国家也不敢闲着。各大国之间就像军备竞赛一样,秦国、晋国也开始囤购武器。

衡山国的国君虽然不一定做过买卖,但自家的商品突然供过于求,这是好事儿呀!他赶紧抓住这波风口,将武器价格提高十倍,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衡山国的老百姓发现生产武器能赚钱,有的连地也不种了,有的连正经生意也不做了,都一窝蜂地跑来制作武器。

衡山国赚大发了。在一年时间内,衡山国靠卖武器发了一笔横财。

但这股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他们就发现,国库里的钱堆了不少,但粮食却快见底了。原因很简单,制作武器太赚钱了,农民荒废了土地,误了农时,整个国家的粮食收成因此大减。

衡山国的人还发现,就在他们大发横财的时候,齐国面向各国收购了大量的粮食,齐国的垄断导致粮价涨了三倍不止。

衡山国彻底懵。那会儿的钱币虽说不是纸做的,但也不能拿来当饭吃,没有粮食,国家不迟早要完。

就在这个当口,齐国使出了最后的杀招:他们突然宣布不再购买衡山国的武器。齐国不买,其他国家也没必要跟风,就这样,衡山国的财路也断了。

由于齐国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衡山国不得不花重金从齐国进口粮食,幸辛苦苦没日没夜打铁换来的财富就这样像流水一样又回到了齐国。

因为这场粮食危机,衡山国入不敷出,很快破产。齐国见时机成熟,率军攻打衡山国,另一边,鲁国也一同出兵。

衡山国君眼见无力回天,直接投降,齐国如愿以偿地吞并了衡山国。

这便是著名的“衡山之谋”,也是管仲阳谋的典范。

对齐国来说,衡山国虽然小,但也算是一块硬骨头,武力强攻很有可能得不偿失。管仲突发奇想,利用货币战争冲垮衡山国的经济,让它从内部崩溃,如此一来,便能以最小的代价博最大的赢面。

面对齐国的反常举动,衡山国内部不可能没有警惕,但这种警惕终究敌不过人性的贪婪,这种贪婪最终也使得衡山国自断生路,成为管仲展示阳谋的背景板。

4.买鹿制楚的高招

可能有人会说,衡山之谋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毕竟衡山国太小了,就算齐国不用任何计谋,发兵征讨也是手到擒来的事儿。如果面对的是更强大的敌人,这种招数还能管用吗?

这种质疑听起来不无道理,就好比炒股时代庄家操盘,衡山国太小了,算是小盘股,用不了多少资金就能轻易控盘,可一旦遇上体量巨大的个股,这点钱砸进去还能管用吗?

比如楚国。

齐恒公在位时,齐楚两国之间的争霸斗争日趋白热化。楚国作为南方强国,一直寻求向中原发展,而齐国作为北方的头部诸侯当然不能坐视不顾。

管仲担任相国期间,楚国的势力愈发强盛,不仅占领了汉水流域,还屡屡攻打郑国,企图问鼎中原。

从账面实力上看,齐国对楚国有一战之力,但是管仲也深知,两个大国一旦爆发战争,数万生灵将灰飞烟灭,而且会让他国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管仲一方面联合其他中原小国抵御楚国,另一方面,又发起了一场货币战争。

这次管仲用到的标的物是“鹿”。楚国境内除了水就是山,那会儿生产力不高,这些大山大林没有被大规模开发,野生动物到处都是,这其中就包括鹿。

古籍中并未记载“买鹿制楚”中的鹿是何品种,后世猜测可能是梅花鹿。这种鹿不但可以用来补充肉食,它的皮毛、鹿角还可以制作武器、药材以及服饰,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鹿并不是楚国的特产,但因楚国地域辽阔,它产的鹿又是最多的。

以此为切入口,管仲命令齐国商人携带大量钱财前往楚国边境,并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楚国的鹿。

接下来又是熟悉的套路。由于鹿的价值很高,楚国许多人都盯上了这门生意,不少人为了短期利益纷纷放弃耕田,转而去山林捕猎。

听起来,这似乎与衡山之谋差不多,利用人性的贪婪,让楚国人不务正业,农田大面积抛荒,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但现实情况是,楚国与衡山国不同,其面积最大,人口也不少,想让全体楚国人转业成为猎户,齐国根本办不到。

那么,齐国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