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俄乌战争进入第1311天。
三年多前,2022年2月24日,普京高调宣布“特别军事行动”正式启动,意气风发的样子仿佛一切尽在掌握。那时的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豪言壮语——什么“基辅72小时沦陷”“普京闪电战”“绍伊古一战封神”。在简体中文互联网空间里,质疑俄军的人都可能被骂成“美分”或者“乌粉”。
如今,1311天过去了,回头再看,这场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非但没有按照剧本走,反倒一步步变成了一场“特别自杀行动”。每天都在流血,每天都在消耗,每天都在证明一个残酷的现实:俄罗斯这台老旧的战争机器,已经锈得发不动了。
如果说当年俄粉最爱吹的,是俄罗斯那一望无际的“钢铁洪流”,那么如今这些钢铁巨兽已经成了乌克兰无人机的活靶子。
根据乌克兰总参谋部的数据,俄军已经损失超过11235辆坦克。
这是什么概念?几乎等于把苏联几十年积攒下来的T-72、T-80全都赔光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俄军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T-62、T-55从坟场里拖出来,焊上铁皮、装上防鸟网,摇身一变成了“魔改坦克”,被网友戏称为“王八外壳版主战坦克”。
而装甲车的损失更离谱——超过23313辆。
因为车不够,俄军在前线甚至出现了“骑摩托冲锋”“骑马冲锋”“人肉冲锋”的奇观。真不知这到底是21世纪的战争,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演。
二、空中力量:从“苏57隐身”到“隐形得没人看见”开战初期,俄方宣称拥有能“碾压乌军”的空天力量。可现实却是:
战机被击落427架,直升机被打掉346架。
更讽刺的是,普京曾引以为傲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本来号称“无法拦截”,结果被乌克兰的老款“爱国者”导弹一炮打下来,瞬间成了网络笑话。
而那款吹上天的T-14“阿玛塔”坦克,三年多了仍然主要任务是参加红场阅兵,从未在前线露面。官方的解释是“保密”,民间的调侃是“可能真的隐形了”。
同样被神化的苏-57隐身战机,至今仍然是个“薛定谔的存在”:你说它参战吧,看不见;你说它没参战,俄粉又咬定它干了不少“大事”。只能说,它的隐身性能确实“非常优秀”——连卫星都没拍到过。
三、人力:从“闪电战”到“绞肉机”一场计划中72小时拿下基辅的“闪电战”,如今成了一场1311天的绞肉战。
俄军伤亡人数高达100万,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前线士兵轮番上阵,从合同兵到囚犯再到动员兵,已经榨干了俄罗斯的兵员潜力。
所谓“去军事化乌克兰”,结果成了“去人口化俄罗斯”。
战争伊始,普京提出的目标是:
“让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年后,乌克兰不仅没被去军事化,反而成了“北约装备展示中心”。豹2坦克、暴风影导弹、爱国者防空系统、F-16战机、陆军战术导弹……应有尽有。
反观俄罗斯,坦克靠焊铁皮续命,导弹靠朝鲜补货,无人机靠伊朗供货。乌克兰没被“去军事化”,倒是俄罗斯被“去工业化”了。
五、“全球代购”与“空中拖拉机”在战场失利后,莫斯科不得不向伊朗采购沙希德无人机。结果发动机声大得像拖拉机,被乌军士兵笑称为“空中拖拉机”。
后来又从朝鲜进口炮弹、导弹和子弹,结果哑弹率高达17%,连二踢脚都比它可靠。
至此,所谓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终于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这不是体系问题,这是从里到外的代差。装备、技术、后勤、士气,全线崩溃。
最近,普京罕见释放出“愿意与乌克兰谈判”的信号,提出愿意“提供安全保障”,条件是乌方承认俄方占领的四州及克里米亚。
但泽连斯基的回应很直接:“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变成符拉迪沃斯托克。”
一句话——不谈,不退,不割。
于是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只好继续在泥潭里翻滚。
从“闪电战”到“耗油战”,从“世界第二军事强国”到“靠伊朗、朝鲜续命的代工厂”,俄军的神话彻底破灭。
战争没有赢家,但神话崩塌的瞬间,就是现实回归的时刻。
1311天过去,世界看清了一个事实:
真正能撑起战争的,不是钢铁和口号,而是制度、科技与人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