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文选》论说文卷,徐兴无、王治洋主编,广陵书社2025年6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选取江苏历代文士的论说文四十余篇,主要按成文时间、作者生年排序,每篇文章加以注释,并作赏读分析。本书所选文章时跨春秋战国至晚清两千多年,论说的主题涵盖家国兴亡治道、礼乐典章、历史人物、文史之理、天文方技,充分展现出“江苏智慧”。
论说文卷藏书票
目 录
左传(节选)
吴公子季札观乐
礼记(节选)
言偃问季子
陆 贾
辅 政
刘 安
要略(节选)
谏伐闽越书
刘 向
条灾异封事
论起昌陵疏
极谏外家封事
刘 歆
毁庙议
陈 琳
应 讥
陆 绩
浑天仪说
葛 洪
疾 谬
抱朴子养生论
陆 机
辩亡论(上)
辩亡论(下)
萧 纲
劝医论
萧 绎
立言(节选)
萧 统
请停吴兴等三郡丁役疏
刘 勰
神 思
刘知幾
直 书
烦 省
李 邕
谏郑普思以方技得幸疏
独孤及
吴季子札论
权德舆
酷吏传议
两汉辩亡论
醉 说
陆龟蒙
象耕鸟耘辨
范仲淹
帝王好尚论
选任贤能论
近名论
推委臣下论
上攻守二策状
张 耒
用大论
力政篇
秦 观
石庆论
范成大
论自治三力疏
论邦本疏
论知人札子
唐顺之
晋斋说(并跋)
归有光
水利论
焦 竑
原 学
张 溥
备倭论
顾炎武
郡县论(一)
郡县论(六)
孙星衍
原性篇
阮 元
文言说
张惠言
原 治
冯桂芬
变科举议
采西学议
薛福成
变 法
前 言
大家在打开这本书之前,可能已接触过不少古代论说文了,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贾谊的《过秦论》等,都是中学早读的必背篇目。
《〈孟子〉通识》,徐兴无著,中华书局2025年4月版。
大家可曾想过,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论说”这一文体何以出现?在我们的思想文化体系中,论说文形成了怎样的特质?
“论”的字源“仑”(繁体字作“侖”)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写作,具有“编”义,引申为“思”义。至于“论”字的形成、书写,当在春秋后期,这恰恰与“论”体的发生相叠合。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本仍主要承担着记叙事件、言行的功用,大概在孔子时,弟子们才有意识地将老师对礼制文化、古今人物的评论记录下来。
至于战国时期,“论说”作为表达思想最为直接有效的修辞手法,在诸子百家的激烈争辩中蓬勃兴盛,并发展为重要的文体,如《荀子》有《天论》《礼论》《正论》诸篇,《墨子》有《经说》,《庄子》有《说剑》,《韩非子》有《说疑》等。
对此,镇江人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作了精当的评述:
理形于言,叙理成论。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说者,悦也。……说贵抚会,弛张相随,……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喻巧而理至,……事缓而文繁。
《文心雕龙解析》
是语揭示出“言”→“理”→“论”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是思想观点的载体,整合文辞、条分缕析地阐明思想观点的这一方式与体式便是“论”。
“论”如砍柴,语言文字就是斧刃,招式、手段不必繁复,唯求一击必破。“说”的表达功用与“论”相同,但重视文采修辞,展现出以情动人、娱人耳目的文学品性。
如果我们采取比较文化的视野,或许可以更好地看出中国古代论说文的特质。在推重理性的文化语境中,西方的论说文更重视概念的界定、假设归纳等逻辑方法的运用,而中国古代论说文则深深根植于重视历史文化、典籍权威、运用类比铺排手法的文学传统之中。
正如余英时所言,相较于西方的“以思驭学”,“中国人比较喜欢通过具体的历史文化经验来表达思想”,也即“寓思于学”(余英时《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
《余英时文集》
因此,我们将在本书中看到,中国古代论说文往往径以经典的权威、道德的力量取代观点的抽绎与推理,往往援引历代史事为据,往往以雄浑汹涌的气势、汪洋恣肆的铺排、深沉激荡的情感取胜。
本书所选文章四十余篇,时跨春秋战国至晚清两千多年,论说的主题涵盖家国兴亡治道、礼乐典章、历史人物、文史之理、天文方技,充分展现出“江苏智慧”。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历代江苏文士们善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展现出丰赡的文献依据,为自家的观点构筑起坚不可摧的论据。如刘向《论起昌陵疏》、刘歆《毁庙议》,博引六经,以经典的神圣性与权威性统摄全文;陆绩《浑天仪说》引据《周易》,阐说自家建构的理论;陆机《辩亡论》记述典制因革,列叙历代乱源。
在清晰谨严的论说之余,这些论说文通过罗列、引据史例掌故,展现出厚重的历史意识与人文关怀。
《国学要义讲稿》,王治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7月版。
如刘安《要略》提纲挈领,评述先秦以来的学术源流,展示己著“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的文化自信;范仲淹“帝王好尚”“选任贤能”“近名”“推委臣下”四论,引经立论,而具列史例,层层深入,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与直指当时皇帝的现实关怀;至于归有光《水利论》,直指三吴地区水利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既博引经、史、子书,又深中吴中地区具体情况之肯綮,在雄浑沛然的文风中显露出作者着眼现实的洞见。
在深刻的思辨与犀利的剖析中,这些论说文往往饱含深情。如刘向上元帝《条灾异封事》,文章开篇便洋溢着宗室深情,作为宗室遗老的拳拳之心、惓惓之义跃然纸上;萧绎作为高高在上的帝王,其于《金楼子·立言》中却流露出关于名节的焦虑、对命途无常的惊惧彷徨,令读者在千百年后看到了乱世中痛苦挣扎的孤寂灵魂;权德舆在《两汉辩亡论》中痛斥“手持政柄,体国存亡”之人,言辞激烈,情感激愤,如决堤之洪,沛然千里;薛福成在晚清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具陈变法要则,字字精炼,又字字充盈着爱国情感,我们今天读来仍深受感动。
《权德舆诗文集》
此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身处江左的文人大夫特重观风知礼、比较南北文教之异同。如吴公子季札观鲁国乐,评论各国政治历史(《左传·吴公子季札观乐》);淮南王刘安谏伐闽越,具陈南方山川林溪险阻(《谏伐闽越书》)等。
最后,本书的具体注评工作由胡梦、胡锦豪、唐艺萌、季开来四位博士承担。《庄子》感慨“道术将为天下裂”,正是四位博士各有专攻,方能“各显神通”,根据自己专擅的学术领域注释、评析。
这些充满鲜明的个性、深邃的思考与厚重的文化底蕴的论说文,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构筑起中华民族的思想与品性。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们的说话方式、情思表达与生活习惯。如果大家在翻阅、诵读这些文章时,能有所触动,这正是本书的用意所在。
徐兴无 王治洋
2025年3月
《书话文脉》,徐兴无著,凤凰出版社2025年1月版。
分卷主编
徐兴无,男,1964年生,文学博士,江苏扬州人,现为南京大学教授。担任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学语文学会副会长、《文选》学会理事、《文学评论丛刊》执行编委、《文学研究》主编。
王治洋,男,1988年生,河南新乡人,文学博士,现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学与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