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国绿茶那么多,为何只有这10种最受欢迎?

神农尝百草,嚼着毒草要闭眼时,抓把茶树芽嚼嚼,竟缓过来,这茶的头一遭,不是风雅,是救命的实在。到唐朝,陆羽蹲竟陵江边,把

神农尝百草,嚼着毒草要闭眼时,抓把茶树芽嚼嚼,

竟缓过来,这茶的头一遭,不是风雅,是救命的实在。

到唐朝,陆羽蹲竟陵江边,把采茶、煮茶的门道记成《茶经》。

从此茶不只是解渴水,市井挑夫蹲墙角,

粗碗里捏撮茶,热气裹着苦香,喝下去能扛半天累。

宋朝人爱折腾,茶碾成粉冲起泡,街坊凑一块儿斗茶,

看谁的沫白、咬盏久,跟玩似的。

明清又变回来,散茶一泡就成,老百姓灶头摆个罐,

早晚喝两口,“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了过日子的一口稳当。

今儿,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喝的十种绿茶……

恩施玉露

湖北恩施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乾隆年间,蓝姓茶商创制“玉绿”,后经杨润之改良,因汤色叶底绿亮、毫白如玉得名“玉露”。

其蒸青工艺源自唐代,形似松针,

色泽翠绿,三绿特征(汤绿、叶绿、底绿)堪称绿茶典范。

富硒土壤赋予它独特营养,每千克含硒80-120微克,抗氧化力胜过红酒橙汁。

冲泡时,蒸汽杀青锁住鲜活,

茶汤清冽如松针滴露,回甘持久,齿颊生香。

黄山毛峰

产自安徽黄山,由清代谢裕大茶庄创制。

其诞生史可溯至宋嘉祐,兴于明隆庆,清光绪年间谢正安改良工艺,

因芽尖似峰、白毫披身得名。

典故有明县官熊开元遇老僧赠茶,用黄山泉水冲泡现“白莲奇景”,

后封江南巡抚却出家为僧,墓塔仍在云谷寺下。

茶形微卷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

冲泡时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兰香馥郁,滋味醇甘如蜜,回甘悠长似泉。

最佳做法用80℃水,中投法轻摇杯壁,

高冲使芽叶翻卷如云海,观形、闻香、品味,唇齿间浸透山水灵气。

六安瓜片

产自安徽六安大别山区,尤以金寨县齐山村“齐山云雾”最负盛名。

唐代《茶经》已有记载,明清为贡茶,

1905年定型为无芽无梗的单片茶。

1971年曾作国礼赠基辛格,促成中美建交佳话。

其形如瓜子,色泽宝绿,独创“拉老火”工艺,需炭火反复烘焙百次,

表面凝霜,香气带熟栗香或兰花香。

滋味浓而不苦,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嫩绿明亮。

冲泡宜用玻璃杯,85℃水沿杯壁高冲,茶水比1:50,静置3分钟。

三泡后仍有余韵,忌久泡生涩。

此茶去芽梗,避青草气,

专取壮叶,成茶性寒,提神解腻,堪称绿茶中的“硬汉”。

信阳毛尖

河南信阳大别山区的“活化石”,唐时已是淮南贡茶,

苏东坡曾赞“淮南茶,信阳第一”。

其核心产区在浉河区“五云两潭一寨”,

茶芽细如雀舌,满披白毫,沸水冲泡时茶绒浮沉如春雪,汤色清绿透亮,

兰花香混着熟板栗香直窜鼻腔,入口鲜爽回甘,像咬开一枚沾露的嫩梨。

这茶最忌“火候”二字:

明前芽头需用85℃水“上投法”,

茶叶吸饱水后缓缓沉底,三分钟出汤方得醇厚;

夏秋茶则涩苦,非老茶客不碰。

如今其制茶技艺入非遗。

西湖龙井

产自杭州西湖群山,核心“狮、龙、云、虎、梅”五大产区,唯西湖区所产可称此名。

唐代陆羽《茶经》载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香林、白云、宝云茶已为贡品,

元代虞伯生诗赞其幽,明万历《杭州府志》称“老龙井茶为两山绝品”。

清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巡茶区,

封狮峰山十八棵茶树为“御茶”,留“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之句。

其茶扁平光滑如雀舌,色翠略黄,沸水冲泡时豆香萦绕,

汤色杏绿透亮,入口鲜爽甘醇,

最宜虎跑泉水配玻璃杯,90℃水温下投法,三泡仍余韵悠长,堪称“绿茶皇后”。

都匀毛尖

贵州黔南都匀的“茶中精灵”。

明代崇祯帝赐名“鱼钩茶”,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与茅台同获金奖。

其产自团山、哨脚、大槽千米高山,云雾缭绕如仙境,茶树吸天地精华,芽叶肥壮白毫密。

干茶形似鱼钩雀舌,翠绿微黄带霜,

沸水冲至90℃沿杯壁注水,先浸三分之一待舒展,再满至八九分,

茶汤清澈透黄,似春湖映初绽迎春花,花香草香交织,

入口微涩却回甘迅疾,如咬鲜橄榄后甜汁漫喉,

叶底匀嫩绿中泛黄,活似春草间跳跃的黄花。

安吉白茶

浙北安吉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其源起可溯至1980年天荒坪镇大溪村发现的“白茶祖”,

百年野生茶树,经无性繁育成“白叶一号”良种。

宋徽宗《大观茶论》载其“自为一种,崖林偶生”,今以高氨低酚特性称绝:

氨基酸含量达普通绿茶2倍以上,

茶多酚仅10-14%,故鲜爽不苦涩,叶白脉翠如玉兰初绽。

冲泡时,兰香与嫩香交织,汤色嫩绿明亮,回甘如清泉漱石。

庐山云雾茶

江西庐山特产,历史可溯汉代。

东林寺慧远率僧种茶,开“禅茶一味”传统,唐代已成规模,宋代列为贡品。

此茶六绝:条粗壮、翠多毫、汤明亮、叶匀齐、香持久、味甘醇。

85度水冲泡,叶舞似仙,

茶汤黄绿透亮,香融豆栗兰韵,入口鲜爽回甘,三泡仍余韵绵长。

传说孙大圣采茶籽误落庐山,憨宗和尚得百鸟助,茶园重生。

品一口,如饮山泉,醒脑明目,延年益寿。

这杯云中仙茗,藏着千年山魂,岂不让人垂涎?

太平猴魁

安徽黄山黄山区猴坑村,太平猴魁的根在此扎了百年。

清末王魁成(王老二)创制,取“猴坑魁首”之意,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摘金。

形如两刀夹一枪,叶抱芽尖挺直如松针,叶脉绿中隐红似红丝线。

沸水冲入,兰花香裹着栗香迸发,

汤感醇厚如米浆,七泡仍有甘甜回涌,冷泡更显清凉鲜爽,是绿茶里的“耐泡王”。

杯中沉浮的,何止是茶叶?

分明是黄山云雾的精华,和茶人匠心的温度。

洞庭碧螺春

产自苏州太湖洞庭山,

茶果间作,桃李杏柿与茶丛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

清康熙南巡,茶农献上野茶,香气浓郁得"吓煞人",

皇帝赐名"碧螺春"——碧绿如螺,春意盎然。

从此,这缕茶香从太湖烟波直抵宫廷,成为贡茶。

干茶条索纤细,卷曲如螺,白毫密布,银绿隐翠,

冲泡时芽叶舒展如春水涟漪,汤色碧绿清澈,香气鲜嫩似兰,

又透着枇杷、杨梅的果香,入口鲜醇甘爽,

回甘绵长,舌尖微苦即化,喉韵生津,如饮尽太湖山水之灵。

最妙是明前手采一芽一叶,古法"三炒三揉",

铁锅高温杀青,茶不离手、手不离锅,叶片在掌心翻飞成螺,银毫隐现;

炭火慢焙,茶香与果香交融,终成"吓煞人香"的江南至味。

冲泡时,80℃太湖水注入,先摇杯身,花果香随热气袅袅升腾;

待茶汤七分满,小口啜饮,鲜爽与甘甜在舌尖交织,三泡之后,余香犹存。

您看这茶,从神农解毒的草叶子,到如今千家万户灶台上的稳当,

几千年的路走下来,终究是落到人的日子里。

说了这许多名茶,其实好喝的不是茶,是日子里的那点人味。您说是不是?

评论列表

如愿
如愿 1
2025-10-06 06:43
其他都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