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被“过度营销”摧毁的大明铁军

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是一个令明朝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前一天夜里,所有人过完了一个温馨团圆的中秋节。一觉醒来,天塌了。一

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是一个令明朝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前一天夜里,所有人过完了一个温馨团圆的中秋节。一觉醒来,天塌了。一条震惊国祚的消息登上了王朝榜一热搜。

大明五十万精锐在土木堡这块弹丸之地,被蒙古瓦剌一举歼灭。歼灭之彻底,连渣都不剩,皇帝朱祁镇直接成了敌营的“座上客”。

之前,小象在一篇文章中评价过,土木堡事变,是封建王朝的耻辱之巅,比靖康之变中徽钦二帝、高粱河车神赵光义还要耻辱上一百倍。

赵光义和他的后人徽钦二帝好歹是进行了拼死抵抗,跟辽国和金国人比划了两下。

而土木堡事变之惨,就跟苏轼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五十万明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消息传回关内,发生了滑稽的一幕。明朝人并没有因此而悲伤,更多的是对朝廷充满了怀疑和愤慨。

怀疑的是,参加土木堡事变的明军,是号称大明顶级精锐的“京师营”。其战力表现,与平时宣传的反转太大。

愤慨的是,拿钱砸出来的这支铁军,闹了半天是纸糊的。

百姓不满,情有可原。

我专门去查了一部分关于京师营的资料。京师营在朱棣一朝达到了顶峰,人数维持在80万左右。

此后,逐朝减少。‌

到万历年间,人数基本上固定下来,维持在10万以内,包括守城兵5万,列兵3万,另有杂七杂八的游兵散勇。不到十万人的京师营,每年要消耗军饷和装备支出180万。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大明第一GDP大户苏州的定额赋税是每年203万石米。明朝1石米约是0.7至1两银子。取中位数0.85折算,203万石米相当于172万两白银。

简而言之,苏州百姓一年到头“库嗤库嗤”往死里干,勉强够京师营一年的支出。

多年拼命供养,结果养出来的是一堆废柴,花了这么多钱,敢情就是听了一句“守城有余,征战无忧”的口号,振奋了一下人心。

换作你,恼火不恼火?

同样恼火的还有边军。

‌朱棣在位时,给京师营定下的军饷标准是,骑兵月俸4两,步兵月俸2两,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行军、盐巴补助,一年到手在90两到50两之间。

‌相比之下,边兵就是苦哈哈,月俸只有0.8两到1.7两之间,一年到手10到20两。最惨的辽兵,一年只有6到9两。

平时训练偷奸耍滑,战力全靠一张嘴,到了真枪实弹干一仗的时候,让人按在地上摩擦。

为了发泄不满,百姓自发编了一条民谣,在坊间广为传唱:

中秋夜,斩敌虏。敌虏未斩尽,君王成囚虏。

对明朝京师营士卒平时遛街喝茶、自由散漫的德行,百姓早就有所目睹,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50万活人换成50万头活猪,也不至于被灭得如此彻底。

京师营在朱棣手里时,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至少是“永乐至宣德”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支一流的高科技部队。

京师营的高光时刻,是永乐十二年“忽兰忽失温之战”。从这之后,京师营几乎没有太出彩的表现,高光转瞬即逝。

客观来说,京师营是被严重高估了。京它本身并不能打,其核心部件是神机营,因为玩的是火器,对草原骑马部落来说,存在科技碾压的优势。忽兰忽失温战役中,京师营的火炮把草原瓦剌轰的晕头转向,骑马长大的瓦剌首领马哈木哪见过这种神器,还以为大明请来了天兵天将。

自此,顶上了忽兰忽失温战役的光环,京师营就成了大明帝国第一鼓吹的对象。——“帝王的铁拳,蛮夷的噩梦”诸如此类的宣传,铺天盖地,如潮水喷涌而来。

辉煌能够维持多久呢?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登上神坛之日,必是堕落之时。

随后,京师营成了明朝帝王的门面工程。不论什么样式的货色犯边,不管对方势力强弱如何,皇帝就把京师营拉出去宣扬一下大明国威。

对于这种情况,早在朱棣时期就有人提出反对。

‌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吴中‌都认为“内外俱疲,不宜远征”,百姓都穷的冒烟了,还要连年打仗。

可是,百姓和尚书们盼的是安稳生活,皇帝要的是“千古一帝”。竭泽而渔式穷兵黩武,注定了京师三大营绝不可能长久维继。

土木堡中秋之夜,一巴掌下去便把明王朝和京师营打得两眼直冒火星子。

有着明王朝“帝国之花”“明星天团”的京师营为什么会如此沦落至此?

究其原因,根子出在一项朱元璋引以为傲的发明创造上,即“卫所制”。朱元璋的设想是,军耕合一、屯田自给,打仗种地两不误。问题是,百姓凭什么会为你大明王朝铁了心去卖命。

你朱元璋都不会铁了心给地主刘德家里放牛,百姓凭什么会给你朱家义无反顾的卖命呢?

朝廷确实给士卒分地了。可明王朝“贪墨成风”的尿性,从上到下,从文到武,“贪”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常态。

地,让豪强地主给兼并走了。

饷,让上级军官给克扣没了。

卖命的低级士卒拿不到钱,拿到钱的全是不卖命的。久而久之,明朝的兵力就变成了一个数字,账面上兵强马壮,真是情况“空壳一个”。一半以上跑了,没跑的也是出工不出力的二混子。

作为京师营核心部件的“神机营”,也因为火器得不到更新,逐渐失去了实战意义。在封建专制的环境里,所有人都在围绕指挥权而努力,根本没有人会关心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一连串因素组合到一起,当瓦剌或是后来的后金、张献忠、李自成崛起后,明王朝这只纸老虎,立刻原形毕露。

土木堡事变与其说是一场历史军事事件,不如说是明王朝一次制度性崩溃事件。有三个疑问,值得深思。

一是。同样一片土地,同样的人种,明朝为什么培养不出能征善战的铁军?

二是。当时的人有没有看到明朝存在的问题?

三是。假如看出问题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修补,还是说整个帝国陷入了“阳奉阴违”混吃等死的陷阱?

评论列表

用户88xxx92
用户88xxx92 7
2025-10-03 11:24
任何强军都必须投入足够的资源,资源投入不足肯定导致军队衰败。纸面的资源投入和实际落实的资源有巨大差额,这差额到哪里去了,大家都心知肚明!

绯红星星 回复 10-03 19:27
封建时代的生产力注定了大天君家族不会长期持续性投入建设资金的

夜雨秋灯
夜雨秋灯 1
2025-10-03 15:53
京营被吹嘘过度不假,但那时候还是很有些战斗力的。在土木堡覆灭的明军大约二十多万人,毕竟前锋已损失殆尽,有些部队又不在此地,五十万是整个出征部队的总数,不乏吃空名的后勤保障人员。
论语
论语 1
2025-10-04 21:15
一个兵一年军饷最少50两,十万兵一年至少就是500万两。京营一年开支才180万两,300多万两的赤字怎么消化的?
海桃
海桃
2025-10-03 16:01
完全没抓到重点,一只军队一定要有足够能力的领头人才能发挥战力,儿童古诗名句的最高领导是谁?是朱祁镇!但他不管事反而让一个太监来管,一个读过几本书秀才多次考不上的太监,皇帝的"阿父"[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