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说有一大特点,就是他笔下的人物总是会给人一种似是而非之感,那些你觉得是好人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你总能看到他们身上的种种缺点,而那些作为反派登场的人,你也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人性光辉的一面。
比如《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角色,他虽是反派,却谈不上是什么恶人。
金轮法王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基于他蒙古国师的立场,并没有个人的邪念在里面,甚至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还做了一件善事,救下了郭襄。
(金轮法王、郭襄剧照)
而金庸对于他结局的描写,其实也值得玩味,金庸没有把后来襄阳守军打扫战场的细节写出来,这也为金轮法王依旧存活留下了一丝可能性。
一、命不该绝
其实说来金轮法王这个角色初登场的第一战就十分滑稽。
当时中原群雄正在选举武林盟主,而那武林盟主存在的意义就是统领群雄一同对抗蒙古,可金轮法王是蒙古国师,哪怕他不自报家门,那霍都是蒙古王子,也瞒不过众人,当时群雄就该将他们一网打尽才是,根本不用讲什么江湖道义。
显然,这是设定上的漏洞。
不过论及金轮法王后来的所作所为,这个角色其实并没有那么让人讨厌。
比如他就曾真心给杨过提出过建议,说是:“国师笑道:“你是汉人,那也勉强不来。杨兄弟,你的武功花样甚多,不是我倚老卖老说一句,博采众家固然甚妙,但也不免驳而不纯。你最擅长的到底是那一门功夫?要用什么武功去对付郭靖夫妇?”这几句话可将杨过问得张口结舌,难以回答……他低头凝思,觉金轮国师这几句话实是当头棒喝,说中了他武学的根本大弊。”
可见这家伙内心没那么多坏心思。
后来的襄阳大战中,他救下郭襄的场面更是让人不禁落泪。
说是:“这时那高台连连摇晃,咯咯剧响,高台倒将下去,郭襄势必殒命。金轮国师慈念忽生,猛地跃起,铁轮划过,割断了捆绑郭襄的绳索,将她身子抱起,叫道:‘再叫我一声师父!’郭襄一转头,见他泪盾涔涔而下,大声叫道:‘师父!’国师叫道:‘杨过,接过了!’”
(郭襄、金轮法王剧照)
你看,金轮法王还是良心未泯啊,绑架郭襄,也实非他内心所愿,他还是希望这徒儿好的。
所以这么一个好人,自然不该如此草率的死去。
而后来的他,也许能侥幸存活。
毕竟当年身中剧毒又跌落山崖的小龙女都能死而复生,那金轮法王能侥幸存活,又有什么稀奇的?
而回到蒙古的金轮法王,或许会再收门人。
二、收徒传功
《神雕侠侣》第三十九回中,蒙古大军被襄阳守军击退后,书中就提到这么一句。
“后来忽必烈领军北归,与阿里不哥争位,兄弟各率精兵互斗。最后忽必烈得胜,但蒙古军已然大伤元气,暂无力南攻,襄阳城得保太平。直到一十三年后的宋度宗咸淳九年,蒙古军始再进攻襄阳。”
而以蒙古人一贯的做派来看,蒙古一方必然少不了一个领军的大人物,笔者所指不是那些将军,而是如同金轮法王一般的武林高手。
可什么人能继承金轮法王的意志,接过那蒙古国师的重任?
(龙象般若功剧照)
答案很简单,其实都不用多想,就因为金庸的小说其实是结合了历史背景的,而忽必烈成为大汗之后,蒙古的国师即是那八思巴。
公元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即燕京,今北京),并设置了管理全国佛教以及“兼治吐蕃之事”的专门机构——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
《元史》卷205《桑哥传》中就提到:“总制院者,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
也就是说,后来的蒙古国师,即是八思巴。
而你若是资深武侠迷,就不会对这个角色感到陌生,因为黄易的《破碎虚空》里就提到过这个角色,当然,一码归一码,这里并不是把黄易笔下的八思巴直接搬到金庸故事里。
而是顺着金庸的故事逻辑,继续往下说。
三、清理门户
若无意外,金轮法王必然会将自己的一身神功传给八思巴,至于八思巴能修炼到何种境界,那就只能看他自己的天赋如何了。
(郭襄、张三丰剧照)
不过金庸向来都会将那些有历史原型的角色塑造得格外强大,因此八思巴超越金轮法王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金轮法王之所以不愿再出山,是因为他真心与郭襄有了师徒之情,可他的立场又逼迫他不得不与中原群雄为敌,他也不愿背叛蒙古,在这矛盾的心理下,他才想出再收徒儿,让他替自己去对付中原群雄。
对于八思巴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郭襄,毕竟他们同为金轮法王的弟子,他却难以理解师父为何会对这中原女子如此上心。
甚至对于八思巴而言,郭襄就是个逆徒,毕竟她学了金轮法王的武功,却又与法王为敌,还差点害死师父,他如何能不为师父清理门户?
(高手剧照)
当八思巴找到郭襄时,此时的郭襄已成峨眉掌门,她不解眼前这僧人为何对自己抱有敌意,只是本能的做出应对措施,随着八思巴的进攻越来越凶狠,郭襄终于看清,那僧人所使的正是龙象般若功。
那一刻,金轮法王被压在高台之下的场景又浮现在郭襄的脑海中,只是片刻的慌神,八思巴的掌力已拍在郭襄胸口,郭襄被打得口吐鲜血,她能做的,也只是逃回峨眉。
就这样,郭襄最终重伤不治身亡,继而将寻找屠龙刀,抗击蒙古的重任传给了弟子。
如此一来,诸如“金轮法王的结局”“郭襄为何会早早死去”“后来率领蒙古进攻大宋的高手是谁”等问题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