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标题:二野改编谜中谜:番号全乱背后藏着啥门道?开头:上来就甩个大问号加13修改参

标题:二野改编谜中谜:番号全乱背后藏着啥门道?开头:上来就甩个大问号加13修改参考1949年解放军大改编,别的野战军都是顺着原纵队排番号,偏偏二野像打乱的扑克牌,第十军到第十八军顺序全变,兵团里的老部队也重新“组队”。 这在四大野里独一份,当时部队里估计不少人都犯嘀咕:好好的番号为啥说变就变?正文:慢慢揭开谜团加13修改参考(一)先看看二野改编后的“新阵容”二野有第第四、第五三个兵团,每个兵团3个军。 第三兵团里,第十军是原中野二纵,第十一军是原中野三纵,第十二军是原中野六纵;第四兵团中,第十三军、第十四军来自原中野四纵,第十五军是原中野九纵;第五兵团呢,第十六军、第十八军有原中野一纵的成分,第十七军是原中野十一纵。 再看师级单位,从第28师到54师,整整27个师,全是重新排的号。 (二)和其他野战军一对比,差异太明显一野(西野改)、三野(华野改)、四野(东野改)都是按原纵队顺序排军号,比如三野二十军就是原一纵,四野三十八军是原一纵,一目了然。 华北野战部队虽然也有点乱,但那是历史遗留问题,1949年前就没理顺,和二野这主动打乱的情况不一样。 二野这“混乱”的编制,在当时绝对是个“异类”。 (三)陈赓兵团:老底子就得整整齐齐第四兵团能保持老班底,和陈赓兵团的特殊性分不开。 中野时期,陈赓兵团就带着四纵、九纵等部队,作为中央直接指挥的战略兵团,一会儿差点去陕南抗胡宗南,一会儿又南下挺进中原,渡长江后还和四野配合解放两广,独立性强。 改编时把这些老部队编成第十十四、十五军,既照顾了部队传统,也方便指挥,毕竟老战友一起打仗,默契度那是没得说。 (四)山头?没那么简单,作战关系更重要抗战时,129师发展出四个二级军区,各军区都有自己的主力纵队。 第三兵团的二纵(冀南军区)、三纵和六纵(太行军区),在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时是主力,一起摸爬滚打过来,作战配合那叫一个顺,编在一起能发挥更大战斗力。 第五兵团的一纵、十一纵等,都是冀鲁豫军区的,把它们和豫皖苏军区的部队合编,以老带新,既能提升新部队战斗力,也让老部队有了新“伙伴”。 (五)政治考量:尊重不同“出身”的部队冀鲁豫军区的部队源自115师,杨得志、杨勇这些将领是红一方面军的。 把他们的部队编在一起,保留红一方面军的“山头”,体现了刘邓对不同派系部队的尊重。 像十六军里有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的老底子,根正苗红,和其他同出身的部队合编,大家更有亲近感,部队凝聚力也更强。 虽然原中野一纵从“老大”变成“老末”,但从整体布局看,这是为了让各兵团实力均衡,更好地完成作战任务。 结尾:原来一切都是有讲究的加13修改参考二野这番号打乱,表面看是乱了顺序,实际是刘邓等将领的高明之处。 照顾陈赓兵团传统,考虑作战关系,尊重部队“出身”,每一步都有深意。 这不是简单的番号调整,而是根据部队历史、战略需求等因素进行的优化组合。 这样的改编,让二野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也成为我军编制史上一次独特而成功的实践。 不得不说,老一辈军事家的智慧,真是让人佩服!添加章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