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华尔街日报》:2025年11月15日披露,特斯拉正在推进一项激进的供应链重组计

《华尔街日报》:2025年11月15日披露,特斯拉正在推进一项激进的供应链重组计划。要在1到2年内,把美国工厂里的中国产零部件全部换掉,转而使用北美及其他地区的供应。 这一调整,意味着它的全球化布局出现了重要转向。 背后最直接的推动因素,是美国的相关政策。 2022年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里有规定,要是电动车里包含“受关注外国实体”的组件,就没法享受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补贴,中国企业就在这个名单里。 对特斯拉来说,北美是重要市场之一。要是失去这笔补贴,旗下车型的竞争力会大幅下降。再加上美国对中国输美汽车零部件加征的高额关税,让北美生产的特斯拉车型,成本压力一下子变大了。 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原材料供应的顾虑。中国是稀土、石墨的主要出口国,而这两种材料,是电动车电池、电机的关键原料。从2023年开始,中国对部分稀土和石墨实施出口管制,虽然没有完全禁止,但也让特斯拉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多了一层担心,这也推动它去寻找其他来源。 目前特斯拉已经采取了实际行动。它不再为美国产的车型采购新的中国零部件,同时还在和三星SDI、加拿大锂矿企业等谈合作,想替换原本来自中国的电池、原材料供应。 除此之外,特斯拉还推动多家供应商去墨西哥建厂,计划在北美搭建一套“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体系。看到这种情况,通用、福特等美国车企也在跟着做类似调整,北美汽车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趋势慢慢明显起来。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在北美推进“去中国化”的同时,对中国市场还在继续深耕。 上海超级工厂的本土供应链占比,一直保持在95%以上。从电池到内饰部件,基本都能实现本地采购,这样既能降低成本,也符合中国市场的相关要求。 不过特斯拉在华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变大。 2024年10月,它在华销量同比下降了9.9%。而比亚迪、理想等中国车企,同期销量一直在增长,部分车型在续航、智能配置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这种“北美去中国化、中国本土化”的双重做法,本质上是企业应对地缘政治和市场竞争的平衡方式。 但供应链重组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墨西哥工厂建设、和新供应商磨合,都可能带来短期的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