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不听中国劝阻售台武器,台欠下巨债,将来统一台湾后谁还? 在美国向台湾兜售

美国不听中国劝阻售台武器,台欠下巨债,将来统一台湾后谁还? 在美国向台湾兜售的“全球防务超市”中,货架上陈列的并非坚不可摧的安全感,而是一份价值连城却条款苛刻、且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保单”。 这场交易的核心矛盾在于:其实物资产长期处于“期货”或“幽灵”状态,而其催生的天文数字债务,却已真实地压在台湾社会的资产负债表上,成为一项不断恶化的负资产。 这场军售交易的财务本质,更像是一笔“资产”栏长期空缺,而“负债”栏却急剧攀升的坏账。 台湾方面正在用真金白银刷卡购买一堆“期货”,最典型的就是那批F-16V战机,原来说好2023年就能到货,结果影子都没见着。 问题是,货没到,账单却雪片般飞来,乔治梅森大学有报告说,截止到今年6月,美国没交付的武器总额已经堆高到了200亿美元。 而台湾审计单位自己也承认,积欠的军购款项高达6572亿新台币,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为了填上这个无底洞,当局只能不停地编列“特别预算”,说白了就是绕开正常财政监督去借钱。 一来二去,为买武器背上的债,已经快要冲破2万亿新台币大关。这些看得见摸不着的“幽灵装备”,成了台湾财政最沉重的枷锁。 美国人推销的所谓“豪猪战略”听起来很唬人,意思是要把台湾武装成浑身是刺、让对手难以下咽的目标。 但问题是,真豪猪的刺是自己长出来的,不要钱;而台湾的“刺”,每一根都得用天价从外面买,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到货。 这套逻辑的荒谬之处在于,美国卖的根本不是单纯的武器,而是向台湾源源不断地输出焦虑感。 而台湾买的,也早已不是纯粹的防御能力,更像是一种虚幻的政治姿态,一场演给别人看、也演给自己看的角色扮演。 更有甚者,还有人提议让台湾自己来组装“海马斯”火箭炮。这听起来是技术转移,实际上却是把台湾从一个消费者,变成了风险自担的代工厂,出了问题自己扛。 华盛顿的一些政客,比如特朗普,对台湾的军援态度也是摇摆不定,纯粹将其当成一张可以随时打出的牌。 在巨大的实力差距面前,安全感从来都不是靠砸钱能买来的。这些一次性的“尖刺”既昂贵又脆弱,改变不了任何根本性的力量对比。 这场交易背后,是历史承诺与现实账单的巨大鸿沟,翻开历史,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白纸黑字写着,美方承诺会逐步减少对台军售。 可现实呢?基于更早的《台湾关系法》,这门生意不仅没停,反而越做越大。 从特朗普政府四年内大笔一挥批准的183亿美元“清仓大甩卖”,到拜登政府“少量多餐”式的持续加码,承诺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这些军工巨头才是真正的赢家。 中国大陆的外交部和国防部立场从未含糊,反复警告美方不要在核心利益上“玩火”。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和吴谦多次强调,美方的意图就是“以台制华”,最终只会祸害台湾。这严重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最终为这一切埋单的究竟是谁?答案既不是华盛顿的政客,也不是台北的决策者,而是被迫卷入其中的每一个台湾普通民众。 看看账本吧,赖清德当局规划的2026年防务预算高达9495亿新台币,而今年的军费预算也比前一年猛增了22.9%。这笔钱从哪儿来?只能从民生开支里挤。 令人心酸的对比是,全台湾用于老人和幼儿照护的经费,加起来还不到军费的六分之一。 当全民健保的赤字越来越大,失业问题日益严峻时,巨额军购的每一分钱都显得格外刺眼。台北商业大学教授黄耀辉对此忧心忡忡,直指财政状况已经非常严峻。 这笔庞大的债务,换算下来,相当于岛内每户家庭每年都要为此多承担约2万新台币的税负。孩子们的营养午餐、老人们的医保基金,都可能在为这些“幽灵装备”买单。 大陆方面也早已把话说得很明白:统一之后,绝不会承认这些为了“倚美谋独”而欠下的非法债务,就像一个家庭,不会为一个借高利贷惹是生非的孩子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