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你敢信吗?一位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泰斗级人物,在清华拿着百万年薪却分文不取,连当年沉甸甸的诺奖奖金都拆了份捐出来,等这些数字和背后的故事摊开,才明白啥叫真正的“倾其所有”。 2003年杨振宁定居清华时,学校给这位荣誉教授开了100万的年薪,这在当年的学术界算得上顶格待遇。可他二话没说就跟学校约定:这笔钱直接划入专项基金,专门用来给穷学生发补助、引顶尖人才。 不光是年薪,连他早年在美国纽约的大房子都卖了,凑出100万美元捐给刚起步的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当“种子钱”,1957年得的诺贝尔奖金,也拆了一部分投进这里。 有人算过一笔账,这些年他给清华捐的钱加起来超过2000万,还帮着筹措了超1500万美元的海外资金,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专家王小云这些大牛,都是他靠着这份诚意拉到清华的。 更令人感动的是,2021年清华建校110周年时,他干脆把办公室里2000多件宝贝全搬空捐了——有写满公式的论文手稿,有跟邓稼先的往来书信,甚至还有给学生批注过的习题册,清华专门建了个资料室,让这些“科学遗产”能接着启发后辈。 有意思的是,这位对公益出手阔绰的大师,对自己却抠得厉害。穿的衬衫洗得领口发白还在穿,去南开参加讲习班时,跟学生一起排队领自助餐,边吃边聊学术问题。早年为了给南开的国际会议筹经费,他从香港募捐来两万美元,特意换成小额钞票捆在包里背回国,连会议用的计算机、打印机都是他亲自从香港扛回来的,连外宾爱喝的咖啡都想着自带咖啡壶。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这份坚持不是一时兴起。从2004年开始,82岁的他还主动给200多个大一新生上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物理》,板书密密麻麻写满黑板,比年轻老师还认真。 有人造谣他回国是为了“拿高薪讨好”,可知道的人都清楚,他当年敢当面跟领导直言“平均主义毁了科学”,连国家领导人的宴请都能因为跟学者有约而婉拒,哪会做违心的事。 这些年他捐的钱到底起了啥用?清华高研院从当初的几间办公室,变成了有60多个一流实验室的“学术高地”,近百名国内学者靠他设立的基金赴美进修,后来不少成了院士、大学副校长。南开那个他帮着创办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虽然只有3位教授,却培养出一堆国际知名的学者,当年他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研究方向,如今成了领域里的热门。 现在再看那些数字:100万年薪年年捐,100万美元卖房钱打底,诺奖奖金拆成“学术燃料”,还有一屋子能当教材的手稿。这哪是捐钱,分明是把自己的一生都铺成了中国科技的铺路石。对比那些把资源攥在手心里的人,这位百岁老人用行动说明,真正的伟大从不是藏起财富,而是把光和热全留给后来者。 这样的科学家,能不让人打心底里佩服吗?他的遗产从来不是奖章和存款,是实验室里亮到深夜的灯光,是资料室里被翻旧的手稿,是无数被他托起来的年轻科学家。这份赤子心,可比任何数字都金贵。 参考资料: 中青冰点 《身边人谈杨振宁:他曾背着一包钞票回国资助学术活动》 澎湃新闻 《杨振宁逝世:曾是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第一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