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走进高考考场,她本该正常答题考入大学,谁知她却放弃了所有题目,用8000字檄文向教育制度“宣战”! 这一年,蒋多多是老师眼中最有希望考上好大学的学生之一。她出身河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唯一的期望,就是她能通过高考走出大山。 蒋多多也确实争气,从小成绩优异,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 但与别的同学不同,蒋多多有个爱好——读书,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也正是这些书,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应试教育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她发现,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书本外的世界是无限的。 上了高中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学校的一切都围绕着高考,老师们常说:“现在是关键时期,不要做任何与高考无关的事。”艺术、体育、兴趣,这些都被视为“杂念”。 蒋多多觉得,自己和同学们就像是被圈养的考试机器,生活里只剩下枯燥的知识点和做不完的试卷。 她从书上看到,大城市的学生们可以全面发展,而她们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只能拼命学习,去弥补教育资源上的巨大鸿沟。 这种不公,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蒋多多的心里。 高考前,她就忍不住了,在网上发帖,抨击这种“囚笼式”的教育。 帖子很快引起了关注,但随之而来的不是支持,而是班主任的雷霆之怒。老师找到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你还想不想上大学了?赶紧删掉,不然学校就开除你!” 在学校的巨大压力下,蒋多多只能屈服,删除了帖子。但她心里的那团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烧得更旺了。 一个更大胆、更决绝的计划,在她脑海里悄然成形。 高考那天,老师看她神情凝重,还以为她只是紧张,拍着她的肩膀安慰道:“别紧张,凭你的成绩,肯定没问题。” 老师不知道,蒋多多要做的,是一件足以毁掉自己前程的大事。 当文综试卷发下来时,她没有看题目,而是拿出了准备好的笔,开始在答题区域飞快地书写。她写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篇长达八千字的控诉书,字字句句,都是对教育制度和资源不公的血泪批判。 为了确保阅卷老师能看到,她甚至用了两种颜色的笔。 这个举动,无异于一场豪赌,赌注是她自己的未来。 结果可想而知,蒋多多的文综成绩为零分,高考总分惨不忍睹。她不仅没能上大学,还被学校开除,成了那一年高考中,最引人注目的“反叛者”。 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她自己的惨败告终。 没有学历,她只能回到原点。几年后,到了适婚年龄,蒋多多像村里大多数女孩一样,通过相亲嫁了人,成了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女,过着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 高考的权威不容挑衅,她用自己的前途,验证了这个冰冷的现实。那篇8000字的文章,没能改变什么,只在当年的高考风云中,留下了一道轻描淡写的划痕。 【消息源自:《南方周末》2007年相关报道整理】
评论列表